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E01 王素英
王素英,女,1951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公司铜官山铜矿退休工人。她一生不曾生育,却拥有四个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儿女,用25年的心血打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家。
25年前,她第一次走进宋雨霖的家,那时宋雨霖的前妻刚刚去世,三个孩子嗷嗷待哺。由于宋雨霖每月只有36元的收入,难以承担三个孩子的花费。然而,同是池州市下乡知青积极分子代表,共同的经历使王素英带着收养的女儿王玲,来到这个家,又做起了三个姓宋孩子的继母。
有一天晚饭后,宋雨霖塞给王素英一个信封,喜滋滋地说:“单位里一次性给我120元奖金,你去买套衣服吧。”然而,不曾想到的是,第二天她却带回来四只非常漂亮的台灯,给孩子们一人发了一个。这太出乎孩子们的意料,同时,也太让孩子们高兴了,在那时的生活条件下,这是他们多年来梦里想的东西啊。孩子们齐声向她喊出了:“妈妈,谢谢你!”
一下子成了四个孩子的母亲,从早到晚不停地劳碌,同时还要上三班制,几年下来王素英明显地老了。然而,她的心中始终没有自己,已连续多年荣获铜官山铜矿年度十大标兵的她,床单还是补丁加补丁,班中所带的饭菜除了咸菜还是咸菜。每天晚上,打着毛衣,看着孩子们读书、丈夫写作,就是她的幸福时刻。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直至宋家三个孩子的外婆2005年去世,王素英都像待自己母亲一样待孩子们的外婆。每月按时给老人送去50元生活费,逢年过节哪怕再忙,她都要亲自到乡下慰问老人。
如今,最让王素英欣慰的是,孩子们都有出息了。大女儿是市政府某单位的财务科长;大儿子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某大学副教授兼任学校网络中心主任;小儿子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杭州某外企设计师;小女儿王玲,被新加坡某著名大学录取,在新加坡读完大学本科后,2004年回国,目前正在中国科技大学硕博连读。王素英用自己的勤劳、艰苦和善良将一个特殊的家庭经营得温馨和谐,用一生的心血实践了一个无私的爱亲典范,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未曾生育的伟大母亲”。
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E02 刘玉芹
刘玉芹,女,1961年7月出生,中煤三建第二十九工程处退休职工。多年照顾患病的丈夫和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被邻里称为“孝顺媳妇”。
刘玉芹曾经有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可后来却发生了许多的不幸。丈夫患有脑痴呆症;婆婆早逝;公公患有脑瘫,卧床十余年,需要特别护理;另外还有一个上大学的女儿需要用钱。经济和生活的重重压力一齐向这个柔弱的女子压来。
1983年,她和丈夫同在淮南新集煤矿项目部工作,当时每人的月工资都在千元左右,生活宽裕富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1年,丈夫在一次井下作业时出现意外,由一个健康人变成了痴呆,她为了给丈夫看病,花光了大半积蓄,丈夫的病也没见起色。然而,不幸又一次降临到这个女人身上:1996年,身体一直健壮的公公突发脑血管病瘫痪在床,由于婆婆死的早,老人身边没有一个人能照顾他。一边是本已不幸的小家,一边是瘫痪在床的公公,刘玉芹考虑了一夜,心里也斗争了一夜。
回?不回?回,就意味着放弃每个月1000多元的工资,只能拿一百多元的下岗补贴;意味着将挑起更重的担子;意味着.......第二天,她平静地向项目部领导递交了提前离岗的申请,义无反顾地带着丈夫孩子回到了公公的身边。
刘玉芹的公公长年卧床,十余年来,刘玉芹尽心尽力地照顾着瘫痪公公的生活。每天早晨,刘玉芹都做好一碗鸡蛋汤,亲自端到老人身旁,再一勺勺喂到嘴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间断。由于老人长年卧床不起,刘玉芹摒弃世俗观念,把公公当成自己的父亲,亲自为老人擦洗身子。在刘玉芹的精心护理下,直到去世,老人身上一直没生过褥疮。得病后期,老人不能正常进食,要靠插胃管输送流食,刘玉芹只好把老人送到专门护理院去,但除了插管子,其余护理都由她来做。每天的日程就是给老人送饭、洗漱、换尿布、清洗,再把老人推出去晒太阳。周而复始,十几年的光阴就这样静静地流逝。
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E03 刘殿真
刘殿真,女,1964年12月出生,淮北矿业集团杨庄矿社区中心职工。20年来精心照顾生病的公婆,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86年,刘殿真和爱人结了婚,一年以后,宝贝儿子出生了,她的家里充满了温馨和快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因患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婆婆突然双目失明,从此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孙家唯一的儿媳,她别无选择,义无反顾地和爱人一起承担起照顾孩子和老人的重任。
婆婆有早起的习惯,她每天第一件事就是为婆婆端屎端尿,然后帮助婆婆穿衣服、洗脸、喂药。忙完又上街买菜、做饭、喂孩子、喂婆婆……晚上又要为婆婆和孩子洗澡、擦身,安顿他们休息。一天下来,常常累得筋疲力尽。婆婆双目失明后,脾气变得异常暴躁,经常冲着别人发脾气,刘殿真从不计较,坚持照顾好婆婆。2001年,公公又不慎摔倒,小脑严重受损导致瘫痪,从此也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大小便失禁,经常尿湿衣被。一个双目失明的婆婆就已让她心力交瘁,再加上一个瘫痪在床的公公又需要人照顾,真可谓雪上加霜。面对这一切,刘殿真没有畏缩与逃避,而是勇敢地承担下来。为了更好地照顾好公婆,她顾不了做儿媳的不便与羞涩,在公婆的房间里铺上了一张折叠床,每天晚上就睡在公婆的房间里,不仅要侍候婆婆大小便,擦洗身体,还要顶着刺鼻的恶臭细心地为公公擦洗身体并及时换上干净的衣服与被褥。有时公公一夜要有几次大小便,常常是刚刚清理完毕,马上又要重复进行,但她不厌其烦;有时公公便秘,看到他老人家那痛苦的样子,她便不顾一切地用手为他抠取大便。
在她精心照顾20年之后,婆婆还是在2005年冬天去世了。临终前老人拉着她的手说:“孩子,我能活到76岁,其中有20年是你给的,有你这样的媳妇,你爸以后的生活我也放心了。”婆婆去世后,她更加不遗余力地细心照料公公了。
刘殿真悉心照顾公婆的事迹常常被周围的人念叨,她的孝心像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着孩子,感动着爱人,照亮着身边的人。
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E04 李红玉
李红玉,女,1980年2月出生,蒙城县庄周办事处九里桥村村民。她担当起照顾两位伯伯和精神失常的哥哥的重任,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一片天空。
李红玉四个月时,父亲病逝,八个月时,母亲改嫁。患有严重哮喘病的奶奶和两个独身的伯伯带着她和年仅两岁的哥哥一起生活。奶奶无法照顾嗷嗷待哺的红玉,照顾她的任务就落到了大伯肩上。已经四十多岁的大伯既当爹又当妈,白天一个膝盖上坐着的是哥哥,另一边则是哭着要奶吃的红玉。夜里大伯也像育儿妇女一样把红玉搂在怀里,用奶瓶一口一口喂奶粉。就这样,日子慢慢熬过来了。
李红玉五岁那年,疼爱他们的奶奶去世了;十五岁那年,相依为命的哥哥又精神失常,经常打人砸人。有一次,二伯睡着了被他捅了几刀,差点丢了性命。村里大人小孩人见人怕,只要哥哥出来,家家关门闭户。面对家里的情况,李红玉放弃了上大学的梦想,选择了一所中专学校。毕业后,她放弃在城市打工生活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独自担当起照顾两个老人和哥哥的重任。
2003年10月,经亲戚介绍李红玉认识了涡阳县农村小伙李士山。小伙对她说:“照顾这个家太苦,你一个女孩子要扛起这个负担,你扛不动,我帮你扛。”朴实的话语让两个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李红玉是一个孝顺的儿媳。但是为了照顾两个伯伯和精神失常的哥哥,在征得公公婆婆同意后,2004年底她和丈夫又回到了伯伯家里。每天,李红玉总是忙忙碌碌的,家里家外都靠她一个人操持。照顾好两个伯伯后,她总要抽空和哥哥说说话。在李红玉的精心照顾下,哥哥的病情有所缓解。现在李红玉丈夫在外打工,补贴家用,给老人和哥哥治病。李红玉用自己的坚持,给残酷的命运一个答案:命运可以不公,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对生活微笑!
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E05 吴 夷
吴夷,男,1991年10月出生,宿松县花凉中学高三(2)班学生。他用稚嫩的肩膀担负起生活重担,与卧床的母亲相扶相依,在苦难面前选择了坚强。
他还未出生,父亲便得了肺病;3岁时,母亲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14岁时,父亲去世,他成为家中的“顶梁柱”。在生活方面,他负起了一个成人的职责,除了安排自己的生活,还要照顾生活几乎不能自理的母亲。2006年下半年,吴夷进入高中读书,学校离家较远,每周只能回一次家,周末从20多公里外的学校赶回来,为母亲准备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把家里的水缸、水桶全部装满水。母亲风湿病严重,不能洗冷水,换下来的衣服都是他每周回来集中洗一次,晒干后放在母亲的床头。母亲关节疼痛,他常给她捶腿敲背,周末回来只要是晴天,还总要晒晒被子,担心母亲睡不暖,会加重病情。他还特别细心地拜托隔壁邻居常看看他母亲,天气晴朗的日子,扶她出门晒晒太阳。
在学习方面,他比一般的孩子更勤奋刻苦。班上,每天第一个起床的是他,每天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还是他,即使生病也不缺一节课。有时候太过劳累、上课犯困的时候,他就用笔尖狠狠地刺自己几下。他觉得,作为一个贫苦的孩子,能有学习的机会,要加倍努力地去珍惜它。他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升高中时,他是花凉中学2006届入校学生中分数最高的,在高中每学期均被评为“三好”学生,并在多个学科竞赛中获奖。他还是优秀学生干部,经常热心帮助其他同学。一个叫吴昊的同学因中暑缺课三个多星期,吴夷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帮他补习,使他落下的功课很快跟了上去。同桌李纯经常因为打球耽误学习而和父亲闹矛盾,也是在吴夷的帮助下缓和了矛盾,提高了成绩。
在邻居眼里,他是个好孩子,孝顺懂事,待人热情,别人需要帮助,随叫随到,从不推托。
他侍奉母亲的赤子之心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被评为2007年6月份安徽省精神文明十佳事迹。
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E06 吴子萍
吴子萍,女,1969年5月出生,庐江县白山镇兴岗村农民。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将自己的左肾献给丈夫,用行动诠释了夫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爱的诺言。2005年底,丈夫王海东被确诊为尿毒症,因承受不起昂贵的医疗费,他们从医院回到了老家,一边进行腹膜透析治疗,一边等待合适的肾源准备换肾。
在病痛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王海东一度心情非常压抑。柔弱的吴子萍却异常坚强,每天一大早起床,洗衣服、做饭,将丈夫的药水调好摆放在床头,送孩子上学,然后去工厂打工。晚上,安顿好丈夫和孩子,又四处奔波,为丈夫筹借治疗费。透析需要大量的药水,每个月吴子萍都要去一趟合肥买药,每次15箱,每箱药水重达三四十斤,吴子萍咬着牙小心翼翼地一箱一箱扛回家,她知道这是维系丈夫生命的“圣水”。有时候,王海东突然赌气起来,难听的话说得很重,把水杯砸碎,药扔得满地都是。她从不与他争辩,只是低下头来,一粒一粒地捡起来,然后像哄小孩一样哄他把药片吃了。她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受再大的委屈也要挺过去。妻子的真情感动了王海东,他也变得坚强、乐观起来。
由于肾源紧张,等了近两年,也没等来合适的肾脏。王海东的病已发展到尿毒症终末期,医生告知必须尽快进行手术,否则就有生命危险。吴子萍萌生了将自己的肾捐献给丈夫的念头,虽然丈夫说什么也不同意,但她坚持着。经检查,两人配型成功。
面对亲人的劝说,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持,生怕动摇了丈夫那颗脆弱的心。手术前吴子萍对医生说:“如果有意外,你们就把我最好的那个肾给我丈夫。” 2007年11月3日,这对患难与共的夫妻终于被安全地推出了手术室。
她的感人事迹先后被《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省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并入选中国文明网2008年6月份“好人榜”。
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E07 吴多敬
吴多敬,男,1955年4月出生,石台县人武部职工(驾驶员)。自1986年以来,吴多敬的妻子查丽娟先后患子宫肌瘤、乳腺癌等多种疾病,住院治疗十余次,六次动手术,花费医疗费近30万元。吴多敬对妻子不离不弃,鼓励和配合着妻子勇战病魔,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生命奇迹。
1986年12月,查丽娟因子宫肌瘤手术后刚出院不到2个月,又患上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病情严重,查丽娟手术后吃喝拉撒全部都在床上。在住院的2个多月里,吴多敬天天守护在床前,为妻子喂药喂饭,擦洗身体,端屎端尿,服侍在左右。由于输血管因冬天气温低凝固不滴,吴多敬就坚持站着用手捂着输血瓶,用自己的体温确保输血畅通,不管白天黑夜,一站就是几个小时。1998年2月,查丽娟患乳腺癌。查丽娟接受化疗后频繁地出现头晕、呕吐、高烧、四肢无力、大便干燥、头发脱落等多种症状。面对妻子失望烦躁的心情,吴多敬小心翼翼地护理着妻子。有一次,查丽娟一口痰卡在喉咙里出不来,见此情景,吴多敬毫不犹豫地伏下身子,嘴对嘴帮助妻子吸出了卡在喉咙里的痰。化疗后,查丽娟经常大便干燥,排不出来,疼痛难忍,吴多敬就用手指帮她一点一点往外抠。三个月里的护理,吴多敬瘦了10多斤。11年来,查丽娟每年都要在医院接受4—5次化疗,每次花费七、八千元,每天还要坚持定期吃药。为了给妻子筹钱治病,吴多敬节衣缩食,没有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多年来,除保持必需的生活开支外,他把家庭的所有经济收入都全部投入到为妻子治病之中,目前已欠下10多万元的债务。
吴多敬关爱亲人、爱岗敬业的事迹感动了池州人民。2007年,其家庭被池州市评为“情系国防”好家庭,并推荐为省“情系江淮”好家庭表彰对象。
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E08 何 涛
何涛,女,1984年7月出生,共青团员,六安市裕安区西河口乡卫生院护士。为了爱情,这个上海姑娘冲破世俗的偏见,与爱人同甘共苦,在爱人突遭不幸时不离不弃,让爱情经受住磨难的考验。
2004年,在上海打工的六安市裕安区青年农民侯灿与就读于上海二医大附属学校的上海姑娘何涛在一次朋友聚会上相识,坠入了爱河。何涛是独生女,父亲常年在外做生意。母亲知道后,力阻两人交往,甚至提出断绝母女关系。但为了爱情,何涛瞒着母亲与侯灿结了婚。2005年10月27日凌晨,侯灿下班时遭遇车祸造成颈椎骨折、脑部积水,很有可能成为植物人,就在这个时候,何涛发现自己怀孕了。
2006年1月2日,医生为侯灿成功地做了颈椎手术。但医生明确告诉何涛:“侯灿醒来后颈部以下会全部瘫痪!”此时,何涛肚里的孩子快三个月了,何涛知道,假若生下这个孩子今后一家人的生活也没着落,还要照顾侯灿,她所要承受的困难是不可预料的,一万个理由告诉她应该打掉这个孩子,但只要她一想到,这也许是侯灿今生唯一一次做爸爸的机会,她又心如刀割,考虑再三,她决定生下这个孩子。
由于高额的医疗费用,原本贫困的家庭更是负债累累。侯灿母亲得知儿子车祸后,心急之下高血压犯了,导致脑溢血成了半身偏瘫。回到安徽后,何涛把侯灿送到市人民医院治疗,为了省钱,他们在医院旁边租了小屋,何涛自己给侯灿打吊针,为了增加营养,何涛每天去买肉和骨头熬汤给侯灿吃,而她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2006年5月25日,何涛平安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侯浩毅。何涛的母亲得知消息后心情异常复杂,最后她还是给何涛汇了4万元。何涛用这钱,让侯灿在上海曙光医院进行专业性的治疗和护理。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一段时间后侯灿的双臂和双手都能运用自如了,双腿也能坐在轮椅上简单地动几下。医生动情地对何涛说:“你爱人只用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就能恢复到这样,这是医学史上的康复奇迹啊!”
中央电视台十套《讲述》、江苏卫视《人间》、浙江卫视《公民绿源行动》、东方卫视《闪电星感动》、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新安晚报》、《知音》都先后对何涛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
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E09 曾庆梅
曾庆梅,女,1953年2月出生,明光市女山湖镇赤塘村农民。35年如一日,曾庆梅精心伺候着婆婆和母亲,并照料妹妹一家人,从不嫌弃,毫无怨言。
1973年12月,曾庆梅和丈夫毛德荣结婚时,她的婆婆已患病瘫痪在床,公公已去世。曾庆梅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温暖着这个风烛残年的婆婆。夏天,为防止婆婆因不能翻身而生褥疮,她每天都要给婆婆擦几次澡,晚上替婆婆更换内衣,然后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地送过来,让体弱病瘫的婆婆身子一直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清晨,下地干活前,曾庆梅都要给婆婆梳洗干净,伺候完婆婆吃喝拉撒才放心。中午,无论农活再忙,她都要及时赶到家里为婆婆生火做饭,再看看婆婆有没有什么不便和需求。婆婆牙口不好,喜欢吃手擀面。曾庆梅再苦再累,总会给婆婆端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手擀面。老人城里有一个女儿,多次提出要接母亲去过一段时间,但老人一直不愿意去,用老人自己的话说,女儿也不如自己的儿媳亲啊!
曾庆梅的母亲患有老年痴呆症多年,身边少有人照顾。在丈夫支持下,曾庆梅把母亲接到家里。老人痴痴傻傻的,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无法照料,还经常给家里添乱:刚洗好的衣服扯在地上,未吃完的饭菜连碗带碟摔出门去。面对这一切,曾庆梅只能默默忍受,谁让她是生育自己的母亲呢?把弄脏了的衣服重新洗过,把摔碎的碗碟拾起来,依然含笑面对痴痴傻傻的母亲。
曾庆梅的妹妹因患风湿病瘫痪在床。为了生计,妹夫外出打工,照料妹妹的重担便压在曾庆梅的肩上。每天收拾完自家琐碎的事情,忙完田里的农活,她便赶紧来到妹妹家洗衣、做饭,照料妹妹和年幼的两个孩子。妹妹的女儿说:“大姨不是我的母亲却胜似我的母亲!”
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E10 蒯庆华
蒯庆华,女, 1990年12月出生,肥东县众兴中学学生。她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支撑起一个家,并刻苦学习,品学兼优,靠自己的奋斗改变命运。
她出生两天就抱给了一个远房亲戚。当时抱养她的奶奶已70多岁,爸爸和叔叔50多岁,她的到来,让一个不完整的家庭有了欢声笑语。在不知不觉中,她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然而家中的情况却让年仅7岁的她感到生活的压力。奶奶已经卧病在床了,二叔身体也不好,走路都要撑着一根棍子,全家仅靠养父一个人种点田度日。此时的养父,也是60多岁的人了。养父靠农闲时卖点菜积攒的血汗钱,让她上学。
她太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了。别的孩子老师讲几遍都不会的,她一遍就会了,因为她比别人听的用心。放学过后,她又主动跑去帮助养父,一切家务都不在话下,且干的井井有条,洗衣、做饭、放牛……
转眼间,她已经读完小学,所有课程全优,在小学老师的眼里,她是个勤奋好学的学生,学习拔尖,吃苦耐劳,一直担任班长,同时也是其他同学的偶像。小学毕业那年暑假,她晒成一个黑丫头。为了上初中的学费,她起早贪黑地帮家里干活:帮父亲种菜、卖菜,每当逢集她都挑几十斤的菜去换钱。初一时,慈祥的奶奶永远离开了她,当时的她只知道哭,因为奶奶疼她、爱她,再苦再累的时候,只要奶奶慈爱的手抚摸着她的头,梳着她的辫子,她就精神百倍了。可现在……她失声的哭泣让所有的亲戚撕心裂肺。初三时,家里的支柱——养父也去世了。这时的她不流泪了,她要靠自己照顾自己了,还有久病在床的二叔,她毅然支撑起这个风雨摇曳的家。种田,保证口粮;种菜,供给读书。一直这样支撑着念完初中,在中考时她以652分的成绩超过省重点高中肥东一中20多分。
高中期间,她认识到只有靠自己的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她每天5点多钟就起床,一边拼命学习,一边干活、照顾二叔的生活,直至12点钟才能休息,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