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A01 马义美
马义美,男,1964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淮南市公安局毛集分局局长,11年精心抚育两个孤儿,被人们称为“爱心局长”。
1996年6月的一天清晨,家住毛集大桥村年仅40岁的陈昌伍骑着自行车匆匆赶路时,与一辆外地的货车迎面相撞,当场身亡。时任凤台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兼事故中队队长的马义美当天正在外地出差,回来听到这一情况后,立即赶到事故现场再次勘察,并赶到受害人陈昌伍家中进行慰问与探望。在探望中他发现,陈昌伍妻子早已病逝,家境穷困潦倒,父母已是耄耋之年,陈昌伍的不幸遇难,使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陷入了绝境中。目睹死者家中的惨状,马义美流下了同情的泪水。回来后,马义美心里总不是个滋味,总想着孤儿兄妹今后的日子该怎样过,一晚都没有合眼。第二天清晨一起床,他就同妻子讲述了昨天的事情,并商量能否领养两个孤儿。突如其来的事情让妻子李远凤沉默了半晌,因为虽然夫妻俩都是公务员,但夫妻俩工资加起来不过700余元,加之儿子紧接着就要面临上学,再领养两个孩子,家里的负担也不得不考虑。但善良的李远凤却深深理解了丈夫。从此,马义美又多了两个孩子。平时无论多忙,工作多紧张,他也毫不放松对孤儿兄妹的关照与教育,两个孩子生活、上学、穿衣都成了马义美义不容辞的家庭职责。白驹过隙,11年的时间,马义美如同亲生父亲陪伴着两个孤儿并肩走过。11年的关爱路,11年的养育情,其间的悲喜哀乐、艰难曲折,不言而喻。“尊敬的马叔叔:这么多年来,您一直在默默地关心着我们、照顾着我们、教育着我们,为我和妹妹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在我的心里,您就是我的爸爸”,这是马义美领养的孤儿兄妹中哥哥写给他的信中的一段。马义美无私的大爱感动了周围的群众,人们称他为 “爱心局长”。
全省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A02 王 直
王直,男,193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泾县文化馆退休干部,泾县“王直助教中心”创始人,他真情关爱留守孩子,并募集资金资助贫困学生达830多人次。
近几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留守孩子问题日益突出,他们生活上无人照应,行为上无人管教,学习上无人辅导,王直老人看在眼里,忧在心里。凭着对乡村学子的关爱之情,凭着自己执著精神和人格魅力,他四处奔波募捐,给家乡的留守孩子建起了一个温暖的家。自1998年至今,他通过多种方式,劝捐助学,先后募捐20多万元(其中他自己捐款3.1万元),兴建泾县盘坑、田坊两所小学,募捐了10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830多人次,发动老干部、企业家“一对一”帮扶200多人。
从2001年夏天开始,他举办暑假素质教育夏令营,受到家长好评。为解决越来越多留守孩子的吃、住、管、教之忧,2003年,“王直助教中心”应运而生,目前已初具规模,到今年5月底,共接纳乡村留守孩子1000余人次,其中最小的年仅8岁。王直老人对留守孩子特别有耐心,总是充满了慈爱,孩子们都亲热地叫他“王爷爷”。老人常说,关心留守孩子,生活上的细致照顾远远不够,成人与成才的教育才是根本。中心送走的四届初三毕业生,有近百人参加中考,录取率在70%以上, 2005年高校职业教育对口招生宣城市第一名、泾县中考第一名均在该中心学习生活过。
2006年2月底,中央电视台因制作“春天的约会——关注留守孩子”的一档节目,曾三次来电邀请他去做嘉宾,因考虑来去费用需要几千元,老人就婉拒了中央台的好意,他说要把钱用在孩子身上心里才踏实。王直同志的事迹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关注和肯定。2007年3月,《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十余家新闻媒体对此都作了典型报道。
全省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A03 冯春余
冯春余,男,1926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原系天长市人民法院法官,退休后居住在合肥,8年来在合肥大街小巷义务铲除被称为城市“牛皮癣”的非法小广告,被称为“治癣专家”。
2004年3月12日,为了倡导市民做文明人,他写了《让座》一文,并自费复印2000份在合肥公交车上散发,每天进行宣传,希望“人人献爱心,争做合肥文明人,争创全国文明城”。
2004年3月24日经公证处公证,他志愿捐献遗体,成为当年第一批遗体捐献志愿者。他还义务担任遗体捐献宣传员,自费印发了数千份宣传材料,不定期进行街头宣传。在今年的汶川赈灾捐款中,他为失学儿童和四川灾民捐款共计人民币4300元。
在合肥市开展整治“四乱”工作中,他为整治“四乱”制作、粘贴各种剪报,如《八荣八耻》、《共产党员永远没有离退休》、《读“为人民服务”有感》等。他还编辑一些温馨提示,做成宣传材料,分发给每个宣传点和部分市民,进行广泛宣传。他义务为城市铲除“牛皮癣”至今达8年之久,总计铲除“牛皮癣” 58公斤(有23万多张),其中铲下印有不同手机号的牛皮癣2700多张,先后抓到“制癣者”3名,受到市容部门两次奖励,奖励的钱他都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他还经常义务为街头各种广告纠错,受到有关部门的表扬。2006年7月5日,合肥市《市容环卫简报》介绍了冯春余的事迹,希望全体职工向冯春余老人学习。
冯春余老人常说自己是共产党教育、培养出来的一名法官,出于正义与道德以及对城市“牛皮癣”的深恶痛绝,因此坚持多年义务铲除“牛皮癣”。这既是对社会的回报,也是对周围群众的正面引导,虽然他做的事情有时被人讽刺、打击和误解,但是老人依然坚守信念,始终在铲“癣”岗位上默默奉献。冯春余曾荣获最高人民法院和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表彰。
全省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A04 刘汉章
刘汉章,男,1939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亳州市谯城区天堂宫陵园负责人,多年来为公益事业捐款捐物,关爱残疾人,资助贫困生,用一颗朴素的、炽热的心为社会树立了良好风范。
年近七旬的刘汉章曾患直肠癌,痊愈后修建了天堂宫陵园,陵园初具规模后,对生活感恩的刘老开始回报社会。十几年来,他曾帮助过上百名贫困学生、受困家庭和个人,帮助和鼓励癌症患者勇敢面对生活。安田田是老人帮助过的诸多困难人群中的一个,她从小遭双亲遗弃后被人收养,后又因火灾截去左肢。不久,养父患肝癌去世,养母远嫁他乡。田田跟着年迈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2001年,奶奶又撒手人寰。安田田无依无靠,不得不乞讨街头。刘老让人在街头找到她,让她在天堂宫陵园当保管员,每月还发给她300元工资,并教育她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安田田在那里一呆就是七年,长大后刘汉章又给她办喜事成了家。除了安田田,还有9位残疾人在陵园工作。多年来,他为公益事业捐赠多少钱,他自己也说不清。2003年,他投资10万元修复谯城区十八里镇的一条道路,2004年又带头捐出1万元修建徐庄村5公里的水泥路。他每年固定资助的几名贫困学生资助款都在万元以上,受他资助的贫困学生有数百人。12岁的小姑娘赵惠君就是其中一位。赵惠君父亲患有精神病,母亲离家出走,房屋被大火烧坏,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寄居在亲戚家,每天要骑车40里路往返在家与学校之间。生活的贫困加上家庭的特殊,赵惠君面临失学。刘汉章获悉赵惠君的情况后,把她接到市区育苗寄宿学校学习,负担赵惠君每年1200元的学费,直到孩子读完初中。受刘汉章资助的贫寒学子还有张倩、赵广利、赵小源、刘书森、柴林、冀庆军、思向义等几十人。刘汉章每年都向偏远小学捐赠图书。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刘老先后捐款2万多元。
全省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A05 刘兆水
刘兆水,男,1964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怀远县政协委员,蚌埠市人大代表、劳动模范,蚌埠市震兴路桥工程公司董事长。汶川大地震后,刘家四兄弟自带两台挖掘机赴北川抗震救灾10多天,他们义薄云天的壮举深深感动了灾区人民。
从1998年开始,靠勤劳走上致富路的刘兆水就开始回报乡邻、回报社会。迄今为止,先后资助贫困乡亲不下40万元。去年淮河发大水,刘兆水捐助被水围困的受灾群众7万元。今年新学期开学前夕,刘兆水与几位兄弟捐出2万元,帮助14位困难大学新生圆了“上学梦”。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刘兆水带着三兄弟等11名队员,开着两台大型特种挖掘机奔赴四川灾区。到达绵阳灾区后,刘家兄弟很快就接到了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达的第一项战斗任务,在北川县北边的陈家坝乡抢修一条200多米的便道,这是从绵阳江油到北川人员和物资运输的“生命通道”。5月17日下午他们就赶到施工现场,轮流操作,5月18日凌晨3点20分即完成任务。随后的第二项任务就是继续向前打通前往北川的主干道,由于塌方总长800多米,难度也相当大,到19日的早晨6点多钟终于全线完成。5月19号上午救援队顾不上修整又接受了第三项战斗任务,就是迅速抢修出一段800米长的公路,打通陈家坝通往北川的重要生命线。5月21号,他们又不顾疲劳、冒着危险投入到新的战斗中,负责在陈家坝往北川去的道路上埋设涵管、疏通由于地震造成的堰塞湖。5月24日,他们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北川羌族自治县贯岭乡垭都路清障抢险施工之中。连续多日,刘氏兄弟转战多处坍塌堵塞路段,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争分夺秒,排险除险,清障保畅,全力投入灾区救援。10月份,在向灾区送温暖的活动中,刘氏兄弟又向灾区捐献了6万元的棉被。
刘兆水的义举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先后6次报道他的事迹。刘家四兄弟先后被授予全省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光荣称号,刘兆水还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全省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A06 李 娜
李娜,女,1958年9月出生,马钢股份公司彩涂板厂行车工,她三十二年如一日,凭着一腔古道热肠无私奉献,默默照顾着无亲无故的3位孤寡老人,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1976年李娜就和爱人夏长付一起主动照顾同单位的孤寡老人朱圣才夫妇。朱家无儿无女,李娜便承担了为老人洗衣洗被的义务。1988年,单位分配住宅楼,细心的她主动要求和老人住楼上楼下,以便继续照顾他们。1996年,88岁的朱圣才老人去世后,李娜夫妇操办了丧事,并把朱老太太接到自己家中。老人年龄大了,神志有些不清,有时随地大小便,李娜从不埋怨,总是替老人洗干净。此后,她又主动承担了照顾孤寡老人谢永兰的重任。她经常和老人谈心,为她做可口的饭菜,替她搓背洗澡,给老人零花钱,每年还为老人祝寿过生日。2005年正月初二,是老人的80岁生日,正在老人独自忧伤之际,李娜夫妇拎着生日蛋糕上门了,李娜做了许多老人爱吃的饭菜,为老人买了一件呢子大衣,又给了老人500元钱。老人感动得眼泪直流:“我这辈子没有穿过呢子大衣,就是亲生女儿也不过如此呀!”2005年中秋节前,李娜自己看病花了近2000元钱,爱人又下岗十几年了,家中经济一度十分困难。可李娜仍然想到孤寡老人,买了老人爱吃的月饼、石榴、板栗给老人送去,使孤寡老人在节日里同样得到幸福和温暖。李娜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默默地主动孝敬、热心照顾孤老至今已持续了30多年。随着光阴流逝,年近半百的李娜患上了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可她仍一如既往地悉心照顾老人。
全省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A07 况保华
况保华,男,1949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萧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1969年3月参加工作,长期坚持扶贫济困,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自调入交警队,他始终坚持提前半小时到岗,参加列队,站过高峰岗后,再上路巡逻等,二十多年如一日。
在萧县,有句妇孺皆知的口头语:“有困难,找保华”。况保华为灾区捐款,帮助白血病大学生,救助因精神病走失的老太太,甚至外地来萧人员遇到困难也常常找他。况保华两个上大学的孩子的学费是贷款和亲戚凑的,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仍拿出部分工资和上级奖励的3万多元资助了光荣院和急需救助的人。20多年来他帮助了多少人已无法统计。
1990年春节,况保华带领中队民警到萧县光荣院慰问烈士遗属。从此,他每年夏天送去西瓜、葡萄,供老人消暑;冬天送去热水袋、毛毯,为老人取暖。老人过生日,他又送去蛋糕祝寿。老人们说:“保华就是俺亲儿子。”光荣院王大娘,前年冬天因病住院十六天,况保华就伺候老人十六天,直到老人在况保华怀里安详去世。病房的人都以为况保华是老人的亲儿子。后来,王大娘丈夫年近八旬的四弟,专程从南京回萧县感谢他。况保华90多岁的老母亲由哥哥赡养,自己少有时间探望,总感觉对不起娘亲,但老人很理解儿子,说:“你能对得起公家,就是对我的孝顺。”
像这些事例到底有多少,况保华已经记不清了,但是,那些他曾帮助、救助、资助过的人们却永远铭记在心。如今,这位与共和国同龄、从警已经30年的共产党员,依然在普通的交警岗位上履行着他的崇高职责,无怨无悔地奉献着他的赤诚爱心。
况保华1994年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1998年被授予“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先进个人”;2000年4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2001年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全省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A08 赵李勇
赵李勇,男,1965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蚌埠市蚌山区人武部政委,长年坚持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捐资助学,先后向100多位家庭奉献爱心。
赵李勇是“人民好医生”李月华的儿子。他始终牢记母亲的教导,主动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2005年9月,五河县临北回族乡段庄村黄国飞因病去世,66岁老父亲和年幼的女儿生活无着落。得知情况后,赵李勇在给予经济支持的同时,主动与地方有关部门协调,为黄国飞父亲办了最低生活保障,免除了黄国飞女儿读书费用。近五年来,赵李勇先后帮扶了10多个这样不幸的家庭。2004年7月,人武部职工朱仕录的女儿考上了大学,由于家贫学费没有着落,赵李勇立即发动干部职工为他捐款,并带头捐了1000元钱。五河县交通局有名下岗职工,奶奶八十多岁生病卧床,父亲双目失明,女儿考取大学没有学费。听说后,赵李勇立即上门慰问,并从自己工资里拿出500元用于帮助这名大学生。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学生不因贫困辍学,他组织专武干部、民兵营长对贫困学生采取定点帮扶、包户帮扶等形式给予帮助,并要求每个现役干部、专武干部都要帮助一名贫困学生,他自己结对帮助了2名贫困学生。为确保捐资助学长期开展下去,他还建议人武部每名干部每月从工资中拿出100元钱用于建立扶贫助学专用账户。面对困难群众,他献上朋友般的爱。2006年4月,五河县人武部职工张仕祥的爱人需要到北京做心脏手术,可10多万元的医疗费愁坏了张仕祥。赵李勇知道情况后,一方面安慰张仕祥,一方面找张仕祥爱人的原单位帮助解决困难,自己还从工资中拿出1000元钱用于帮助张仕祥。2007年7月,临北回族乡遭受洪灾,他把10户受灾严重的复退军人家庭作为人武部联系的扶贫对象,给每户送去500元现金。同时还协调联系县劳动局培训中心为每个家庭培训一名成员。据统计,入伍25年来,赵李勇先后向100多位家庭遭遇不幸和遭受灾害者奉献爱心。
全省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A09 洪波
洪波,女, 1969年11月出生,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审计科副科长,高级工程师,她是“格桑花西部助学网”的创始人,倾情帮助西部贫困学校和学生。
2002年,洪波作为第一批志愿者,主动申请深入可可西里保护濒临灭绝的藏羚羊。并于2005年开创了旨在帮助西部失学儿童的“格桑花西部助学网”,该组织成立两年多来,共向西部输送了400多万元助学款、100多吨物资、34000册图书和包括天文望远镜在内的6000余件学习用品;得到捐助的藏、汉、回、土等民族贫困学生从小学至大学共5000多人。
洪波对“格桑花西部助学网”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热情。几年来,她利用节假日,参与实地调查行程1万多公里,走访贫困生家庭200多户、西部乡村学校几十所,和当地政府、教育部门沟通,取得他们的大力支持。如今,“格桑花西部助学网”在全国已经拥有了3万多名注册会员、200多名义工、8000多名捐助人。日常事务中,洪波利用晚上,与义工们在网上开会,进行宣传、更新捐助资料等工作,几乎每天都要在凌晨一点以后入睡,而这一切工作,都是在业余时间无偿付出。该组织的日常运转中,洪波每月都要花掉几百上千元的长途电话费,每年还要利用节假日、公休假时间数次前往青海的藏区实地调查,仅此一项,都要花费数万元,而这一切没有用捐助人一分钱。并且还要到各大城市宣传推广“格桑花”,为西部贫困学校和学生争取资助,这些活动的开展,同样是费用自理。
2007年1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感动中国候选人物:洪波》报道了她和“格桑花助学网”的感人故事,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现在,网站持续保持1000人预约捐助西部贫困学生。
洪波同志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几乎把所有的荣誉和成就都归功于所有“格桑花西部助学网”的会员和义工,而她自己又开始筹划该组织的下一步发展。
全省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A10 魏良忠
魏良忠,男,1949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六安市寿县三觉镇中心卫生院主任医师,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农村医疗工作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更是有口皆碑。
1965年参加工作以来,魏良忠在党和人民的培养教育下,从一个农民卫生员成长为主任医师。他一年到头基本上天天上班,从未过过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夜和上下班,就连每年的一顿年夜饭也常常吃不安。在抢救病人时,他不怕脏不怕累,上至80岁老人,下起刚出生婴儿,都给他们做过口对口人工呼吸。2007年3月2日,肥西县高店乡一位84岁老奶奶刘玉兰,因腹腔内肿瘤压迫不能排大小便,体质极度衰弱,魏良忠冒着很大风险,为她切除腹腔内一巨大肿瘤。术后这位老人对家乡来看她的人说:“是三觉医院的好医生救了我的命”。为了抢救病人,他不顾自己体弱多病,分别三次为病人无偿献血800毫升。 2002年8月22日他在县医院献血回来,天已黑了,又连夜参加了两台剖腹产手术。
他曾三次放弃调往城市医院机会,多次谢绝他人的高薪聘请。出诊时不在病家吃饭,不收病家钱物。1996年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曾报道说:“魏良忠家中最多的家具就是医院装药用过的破纸箱子”。尽管如此,1998年至2006年,他拿出自己的工资向特困病人、五保老人和希望工程及灾区群众捐款1万余元,并救助两名失学女童读完小学,支持两名残疾生读完中学。2007年5月,他将省政府发给他的劳模奖金5000元全部捐给了许墙小学。2008年5月,他拿出当月工资2200元,支持汶川地震灾区。他先后两次被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三次被授予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工作者,并被评为安徽省先进工作者。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