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共卫生 >> 正文

校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引


作者:hq     发布时间:2020-05-06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一、基本知识

1. 疾病知识。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早期症状主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畏寒、乏力等,少部分被感染者无任何症状。除患有严重基础疾病和延误治疗的,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2. 疾病传播。新冠肺炎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传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传染;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封闭环境 ( 如电梯、密室等 ) 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下可能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3. 病毒消毒。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C30分钟以及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高效消毒剂均可灭活病毒。

4. 防控策略。新冠肺炎纳入乙类法定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预控。总体防控策略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分区分级、精准施策”。复课后要做好返校师生健康提示和健康管理,落实晨()检和因病缺课()病因追查与登记等防控措施。接到疫情报告后,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处置,区域消毒等工作。

5. 健康教育。新冠肺炎患者及时就诊预后良好,采取隔离收治、及时消毒、就口罩、勤洗手、不聚集等防控措施可有效控制传染源,防范飞沫和接触传播,新冠肺炎属于可防可治的传染病。

二、个人防护

1.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心理平衡,保证充足睡眠,饮食合理搭配,多穿衣服保暖,适量运动,增强体质。寝室、教室、办公室、实验室等场所尽量多开窗通风。

2. 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有发热、乏力、咳嗽及其他呼吸道症状及时报告并就医,并如实说明旅居史和接触史。

3.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少出门,不串门,不扎堆,确需出门,与他人接触保持1米以上闻距,缩短逗留时间;与他人相处尽量少说话,注重文明礼仪,避免大声说话“唾沫横飞”。帮助观察区的师生要采取非接触式方式。

4. 外出戴口罩。出入有人场所和密闭空间记得戴口罩,口罩湿了或变形及时更换。一次性口罩用后投入垃圾桶。

5. 保持手清洁。少触碰扶梯、把手、按钮等公共部件。吃饭、吃食品前、外出回来、便后等用肥皂或洗手液流水洗手,有条件的可配手部消毒液消毒。

6. 注重文明礼节。不随地吐痰,咳嗽或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曲肘遮盖口鼻。纸巾使用后及时投入垃圾桶。

7. 加强培训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普及新冠肺炎防控知识,提高师生防护意识。

校医积极接受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防控能力。校医力量不足的,可依托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健康管理和疾病排查

三、把好入校关

1. 统一出入校门。除了加强管控的出入校门外,关闭其他校门,确保人员进出得到有效管理。

2. 严控人员入校。进校一律核验身份,未经批准开学前师生与教职工不自行提前返校,家长、快递员及其他无关人员无特殊情况不进校门,降低疫情输入风险。

3. 入校必测体温。加装体温门或配足量体温枪,进校人员均测体温,询问健康状况。发热和有呼吸系统症状的师生和教职工劝导就诊排查,暂不入校。待观察排除的住校生引导入住观察区医学观察。

4. 返校问旅居史。外地返校师生与教职工应询问近14天内是否有湖北武汉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居史,是否有以上地区或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人员接制史。此类人员建议暂时入住观察区医学观察。

5. 暂停住校师生外出。疫情防控期向暂停住校师生和教 职工高开校园,减少在校师生和教职工与外界接触。来校园与家园的师生和教职工劝导取消不必要的外出,减少与外人接触。

6. 餐停校内营业场所。校园内非必要的经营场所全部暂停营业,必要的经营场所的从业人员尽量在校内住宿,

减少往返 次数。外卖、快递等物品来取校门口非接触式传递。

7. 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学校建立与主管部门、疾控中心联系机制,及时掌握疫情动态、调整防控策略。

    四、把好校园关

1. 减少人员流动。校内学生宿舍、教师宿舍、教学图书馆、行政办公、体育操场等区域,结合实际分区管理,减少校内人员流动。对校内现有居住人员进行全面排查并登记造册。

2. 减少聚集活动。防控期向除了正常教学活动外,不组织其他集体活动,不召开现场大会。尽量采取网络、电话、公告等非接触方式举行。确需召开现场会议的,控制人数、控制时间,不开中央空调、加强通风、佩戴口罩。

3. 减少就餐聚集。分时就餐公告分时就餐群体,排队与就餐间距达1米,堂食人数占座位数不超50%。推广多种套餐盒饭按份售卖,缩短就餐停留时间,方便分散就餐。送餐上门减少用餐人员往返食堂与公共区域。

4. 加强室内通风。办公室、教室、实验室、体育馆、图书馆、食堂、寝室等加强开窗通风,每天至少通风2次,每次15-30分钟,气温适宜则全开窗。暂停使用中央空调。

5. 加强健康监测。实施健康监测“日报告”,每日清晨(中午)按班级、年级分别组织专人询向、登记师生健康状况,对可能有身体不适的师生及时询问原委,加测体温。

6. 开展预防性消毒。人员聚集的室内区域可采用浓度250-500mg/L的含氯消毒液喷雾消毒空气,拖拭消毒地

面、物体表面。电梯按钮、门把手等频繁接触部位应适当增加消毒次数。

五、应急处置防控

1. 储备应急物资。配置足量体温枪()、护目镜、一次性口覃、乳胶手套、鞋套、合氯消毒剂、隔离衣等应急物资。缺乏隔离衣的,可用一次性雨衣替代。

2. 预设观察区。有住校的按学生规模设置独立观察区,配备卫生间、床铺、桌椅、垃圾桶等设施,地面整洁,通风良好。禁用中央空调。观察者单独居住、单独送餐,限制人员进出。垃圾先消毒后纳入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在观察区开展测体温、清洁消毒、送餐等活动人员,应穿戴口罩、手套、护目镜、隔离衣等,工作后严格洗手

消毒。

3. 安置观察人员。外地返校师生有近14天内武汉及周边或有病例社区旅居史,有以上地区或社区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人员一般接触史,发热就诊后不完全排除的,安排入住观察区医学观察。观察者每日早晚2次测试体温,记录健康状况。观察期 无异常可解除观察,恢复正常住宿、上课、就餐。有条件的观察时可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4. 转送隔离人员。发现14天内有疫区旅居史并有发热、呼吸道症状,有确诊或疑似病例密切接触史,符合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师生,及时报告同级教育、卫生部门,并按疫情防控规定移送发热门诊就诊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5. 及时开展消毒。观察区每日对人员停留场所采用500mg/L含氯消毒液喷雾消毒空气,拖拭消毒地面、物表。出现疑似病例和送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时,在疾控中心指导下对其停留场所和物品开展终末消毒,进一步排查。

 

                                                                                                                        

          滁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滁州市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