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
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A档)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他山之石
【职教声音】构建融合创新的职业教育新生态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1-09-29 阅读次数: 【关闭】

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工业时代向数字化智能时代转型,带来了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的重大变革。数字化社会新形态也在深刻影响着职业教育,如何在这场变革中抓住先机,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职业教育亟须面对的重要命题。

职业教育应抓住“数字赋能,向智能教育模式转型”这一中心任务,在“数字化技术应用与数字化技术融合”等关键环节上下功夫,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课程思政和校园文化创新”等主要领域实现数字化转型,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构建融合创新、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新生态,培养数字化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描绘职业教育发展新蓝图。

动能转型:创新驱动,数字赋能,走向智能教育时代

创新发展战略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从过去的学习到现在的创新,驱动力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系统尤其是高质量教育系统的构建而言,是最具挑战和最核心的部分。创新的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尤其是对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从工业化转向数字化彰显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这也是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另一场重大转变。人工智能的发展,必将推动教育和学校经历一场新的转型,走向“智能教育”时代。

面对新驱动和新赋能,职业教育的改革要体现出以创新为驱动的新型产业链发展要求,将产业发展、产业创新的需求贯穿到教育链和人才链的重构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变革,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的融合。进一步开发数字化专业体系、培养数字化人才、推动数字化创新、建设数字化校园,在专业群建设、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实现数字化转型,基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构建开放知识源、实践场,实现多平台的交互融合。

专业调整:围绕要求,精准定位,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创新需求必然会引发技术、产业和社会形态的变革,尤其是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的变化,形成新的专业方向和集群,继而进一步推动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置、布局与调整。培养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的人才,是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数字化技术是专业体系改革和调整的突破方向,职业院校应围绕数字化技术发展要求,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数字化产业工作岗位的核心竞争力,聚焦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中的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智能化生产、智能化服务等关键链,升级传统专业,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及时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构建动态调整、集合效应显著的专业群。将数字化技术融入专业建设,开设与数字化、智能化相关的新专业和专业方向,从专业群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等方面入手,把专业集群化发展作为专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发展模式。

课程改革:融入技术,重构课程,建设共享课程平台

依托新的社会经济技术的新架构,职业教育要在未来时代找到自己的定位,课程设置是其定位的核心表现。职业院校应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突出数字导向,融入数字技术,衔接前沿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将“人工智能+”“互联网+”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中,利用数字化技术改造传统课程、开设新课程,重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评价数字化,建设共享课程平台。

具体做法可以是将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造为数字技能基础,并融入大量数字技术技能。例如,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数字技能基础”“人工智能技术基础”“大数据技术基础”等公选课。开设人工智能导论、数字化设计、数字孪生技术、智能化生产线等数字化赋能的课程,探索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互换规则,通过共建共享推动教学资源质量高地建设,构建“共建、共享、共用、互通”数字化教学资源配置体系,提高职业教育服务数字化改革的能力。

实训助推:共建资源,融合力量,建设智慧学习工场

在现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结合数字技术提出未来教育的创新模型,为学习设计“真实”世界和与真实世界相连的数字化学习系统。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了数字引领的新模式,基于5G智能互联环境,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思路,围绕实践教学活动重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将工作场景转化为数字化模拟应用场景,建设以融入数字化技术为主体特征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构建自主学习、智能环境、多元合作、协同创新的智慧学习工场。

借助5G+技术,打破信息壁垒,通过共建产教融合平台,畅通学校、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渠道,将高职教育实训基地从教学功能拓展至资源共享、技术研发、社会培训等功能的实现。

教师提升:提高“技术准备度”,拓展数字素养

教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谁来教”的基础。面对新时代的新一代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智能化、立体化变革,教学内容的跨专业、重能力变化,这些新的变化都需要职业院校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技术准备”,培养数字观念、数字意识,提高数字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构建掌握数字化技术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院校要将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内容纳入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体系中,开展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个性化数字素养培训,构建智能化、个性化的开放网络学习空间,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推动教师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思政创新:应用技术,深化建设,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硬核技术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是数字化技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以数字化撬动课程思政和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应用大数据分析、AI助手,加快智慧思政网络育人平台建设,形成网络思政工作模式。通过整合智慧思政、网络舆情、新媒体、易班等各系统数据,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行,精准推进学校思政教育相关项目的开展,为学生综合素质养成提供环境基础。

以“云物大智”技术为核心,建成“校内物物互联、全量数据共享、各大平台联动”的智慧校园新生态;构建“抬头可见、随手可得、处处可学”的数智平台;打造“立体感知、全域协同、持续进化”的智慧校园。

职业院校在加大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也要加深对数字化转型的理解,开展组织结构、空间结构和管理流程的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跃。

(作者贺星岳系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任聪敏系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办副研究员)


版权所有 ©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院 | 皖ICP备06012098号 | 校址:安徽滁州丰乐大道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