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以来,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抓住发展机遇,正确处理好规模与质量、内涵与外延、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全校师生凝心聚力谋发展,砥砺奋进谱新篇,扎实推进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较好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主要任务,为做好“十四五”期间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表1“十三五”期间核心指标完成一览表
指标内容 | 计量 单位 | 学校 总目标 | 2016年 | 2020年 | 完成率(%) |
全日制高职在校生 | 人 | 11000 | 11098 | 14490 |
|
继续教育注册人数 | 人 | 5000 | 649 | 4685 |
|
新生报到率 |
| ≥90 | 89.20% | 91.19% |
|
毕业生创业率 | % | ≥5 | 6.8 | 6.22 |
|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 % | ≥95 | 96.58% | 96.33% |
|
高职专业数 | 个 | 40 | 43 | 49 |
|
国家级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 | 个 | 1 | 0 | 3 | 300% |
省级特色专业或高水平 高职专业 | 个 | 10 | 4 | 23 | 230% |
校级重点建设专业 | 个 | 20 | 4 | 29 | 145% |
安徽省同类院校品牌专业 | 个 | 2 | 0 | 3 | 150% |
生师比 | % | 1:18 | 1:27 | 1:27 |
|
正高级职称人数 | 人 | 30 | 14 | 33 | 110% |
副高级职称人数 | 人 | 130 | 91 | 136 | 105% |
兼职教师 | 人 | 200 | 47 | 77 | 34% |
硕士以上学位 | % | 80 | 72% | 82% | 103% |
“双师型”教师比例 | % | ≥80% | 67% | 80% | 100% |
省级教学名师 | 人 | 4 | 1 | 8 | 200% |
高素质专业带头人 | 人 | 20 | 14 | 41 | 205% |
中青年骨干教师 | 人 | 40 | 0 | 47 | 118% |
“158”三级大师工作室 | 个 | 14 | 1 | 6 | 43% |
市级科研平台 | 个 | 5 | 0 | 3 | 60% |
省部级以上项目 | 项 | 100 | 32 | 151 | 151% |
技术服务到款额 | 万元 | 1000 | 297.54 | 1741 | 174% |
校级科技创新团队 | 支 | 4 | 0 | 4 | 100% |
科研成果转化 | 项 | 20 | 0 | 89 | 445% |
专著 | 本 | 20 | 5 | 26 | 130% |
发明专利授权 | 项 | 50 | 11 | 61 | 122% |
校内实训中心 | 个 | 9 | 10 | 7 | 78% |
院级实训平台 | 个 | 2 | 2 | 2 | 100% |
实验实训室 | 个 | ≥110 | 95 | 95 | 86% |
校外实训基地 | 个 | ≥150 | 81 | 157 | 105% |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 亿元 | 1.3 | 0.8041 | 1.3319 | 100% |
实训场地面积 | 平方米 | ≥30000 | 25022 | 37324 |
|
职业技能鉴定(年均) | 人次 | 2500 | 4645 | 11899 |
|
服务社会培训(年均) | 人次 | 6000 | 3989 | 20026 |
|
一、办学定位更加明晰
学校确立了“地方性、技能型、合作式、特色化”的办学定位,明确“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理清综合改革思路,得到广泛认可。学校先后获得“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创新创业示范校”“省级创业学院建设单位”“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体育艺术俱乐部制教育教学改革标杆校”“高职扩招标杆校”等荣誉称号。

二、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确保教育质量。重视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双元制”“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备。学分制改革逐步深入。“十三五”期间,建有国家级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或高水平专业23个,各类省级精品课程42门。获批三个国家“1+X”证书试点专业。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一等奖3项。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技能竞赛管理体系,加大竞赛获奖奖励力度,近年来累计获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奖项111项。学生在省、国家级体育比赛中屡获佳绩,获国家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5项,省级比赛获得金牌40余枚,2人3次打破2项省记录,学校被省厅评为“体育艺术俱乐部制教育教学改革标杆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近2年都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在滁就业用工帮扶任务,招就处荣获市首届“人民满意的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校连续八年获“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三、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学校坚持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强化“内培外引”,积极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十三五”末,学校教职工547人,其中专任教师434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92人。正高职称由14人增加到33人,副高职称由91人增加到136人。有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13个,省级教学名师8名,省级教坛新秀19名,1名教师入选安徽省高校百位卓越名师、卓越教学新秀风采展。教师获得教学能力大赛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

四、科研创新跨越发展
“十三五”期间,学校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成立科学技术协会,优化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加强应用型研究,突出区域特色,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及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取得突破。立项各类纵向课题599项,横向课题115项,建设总经费1020万元。发表论文1641篇,出版著作26部。据中国知网(CNKI)检索的论文数据显示,2018年学校发表论文数位居全国同类高校第20位,省内同类高校第1位。十三五期间,申请专利987件,获得授权858件,其中发明专利61件。据高职发展智库对全国高职院校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的统计显示,2019年我校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居全国同类高校第42位,省内同类高校第3位。

五、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学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贡献地方,强化应用研究和产学研合作。作为首届理事长单位,牵头成立了安徽滁州职教集团,集团成员单位127家,专业委员会12个。集团获“安徽省首批示范职教集团”,并入围教育部“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名单”。与地方近百家企业和事业单位签署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类横向课题108项,立项经费901万元。积极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大力加快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程,完成科技成果转化88项,转化金额139.85万元。选派2名优秀干部任驻村第一书记,定点帮扶定远县仓镇、吴圩镇脱贫攻坚。扎实开展“定向采购”,累计采购贫困村各类农副产品价值102万元。支持贫困村帮扶资金(含师生捐款)711307元,用于人居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重视科技扶贫,与定远清爽葡萄种植合作社成立产学研基地,共同申请国家专利2项。近五年开展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均超过20000人次。

六、学生服务工作不断改善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创新育人机制。实施“三全育人”工作方案,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校院两级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和学生诉求反应机制。完善学生日常事务服务体系和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不断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持续开展“爱传万家”活动,扎实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推进宿舍6S常态化管理,设立“爱心宿舍”。以心理健康四级网络为抓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着力加强共青团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大力开展校园文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成绩显著。“十三五”期间,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展
稳步推进与国(境)外交流合作,先后与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2所高校签约合作。与马来西亚沙捞越大学合作开展“优秀交流生计划”项目。获批与马来西亚思特雅合作举办动漫制作技术专业专科教育项目资质,每年招收计划35人。完成留学生宿舍配套建设。“十三五”以来,共有教师30余人次、学生46人次赴国(境)外高校研修。

八、文化传承创新卓有成效
精神文明建设氛围浓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学校获安徽省文明单位,初步形成引领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大学文化。“修能致用 笃学致远”的学校精神及校风、教风、学风凝练形成,新校徽凸显了学校办学理念。建成校史馆,彰显了文化育人特色;积极构建校院两级校园文化活动格局,重点打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校园科技文化节、“小青亭”志愿服务等文化活动品牌。发布了学校文化SIS识别系统,“和乐”文化核心理念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各个方面。

九、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2020年全校预算收入26370万元,比2015年的12893万元增长13477万元,增幅达105%。“十三五”期间,学校大力推进龙蟠校区项目建设,完成学生公寓、实训楼、后勤服务中心、风雨操场等工程及其周边环境配套设施建设,共新建各类单体建筑6个,新增建筑面积78649平方米。目前学校单体建筑已达23个,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95个,校外实训基地157个。教研仪器设备总值从9786万元增至13357万元。馆藏纸质图书26万册,电子图书56万册。校园网出口带宽由原来的400M增加到现在的20G,实现校园网络无线全覆盖,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园功能日趋完备,校园环境更加优美。

十、内部治理不断优化
内部治理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与地方技能型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相适应的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发布实施《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章程》。以章程为统领,加强制度建设,实施制度执行督查,保证制度有效落实。“十三五”以来,共制(修)订、废止各类制度167项,初步形成了以学校章程为统领、以各项管理制度为支撑、覆盖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各方面的制度体系。
认真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建立党政经常性沟通制度。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制定并严格落实《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实施办法》,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严格遵循“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定期召开学校教代会和学代会,充分发挥师生在民主管理和监督方面的作用。定期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充分研究涉及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事项。广泛征求党代表、党外人士和教职工代表意见和建议,邀请专家论证,聘请法律顾问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决策水平不断提高,未发生决策失误。依法推进党务校务和信息公开,实施决策过程公开,主动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评价监督;每年定期编制发布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作者:张磊
审核:邹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