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告 >> 正文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纪实
作者:zsb     发布时间:2017-04-06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关闭】

立足地方 开放合作办学的创新探索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7-04-06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地处“金陵锁钥,江淮屏障”皖东地区。这里人文汇萃,既有家喻户晓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又有脍炙人口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诗佳句。地灵人杰,既是朱元璋大明帝王的将相故里,又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崛起迅猛,既是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核心城市之一,又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前沿阵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科教氛围、坚实的产业基础,为滁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东大门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建院17年来,咬住发展不放松,始终坚持立足地方,不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在服务地方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中,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了从办像到办大,再到办强的华丽转身,成为高职院校阵营中颇具特色、充满个性的职业院校之一,取得了突出的办学实绩:

2005年起,连续9年被评为“安徽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安徽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2008年,学院在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级。

2010年,学院被立项为安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2011年,学院被安徽省教育厅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

2015年,学院再次以优秀等次顺利通过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和人才培养工作个性评估,并被立项为安徽省首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2016年,学院被列入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的“教育部优质专科学校”建设项目。

这些荣誉的获得,得益于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走出的一条“地方性、技能型、特色化、合作式”的探索创新的成功之路。


地方性:服务经济发展的功能彰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莅临学院视察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地方性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场域,也是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服务地方、服务区域经济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所在。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滁州首次进入国家层面推动的开发开放试验区。以苏州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建设的“苏滁产业园”,高端定位“国际产业专业承接区”“安徽产业升级示范区”和“东部田园都市样板区”集产业、商贸、金融、居住于议题的国际化、科技化产业的“大滁城”发展规划,吸引着国内外众多大型企业入住园区。“产业先行”的目标定位,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始终锁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旨,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成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人才库。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

专业与地方产业对接。专业是与经济联动和产业互动的,也是联系职业和人的发展的纽带。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围绕滁州的智能家电、先进装备、新型化工、新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硅材料六大支柱产业做文章,形成覆盖产业体系的专业群。在现有的47个专业中,有27个专业直接对应六大支柱产业。为适应承接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需要,学院还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汰除了9个老旧没落专业,新增了制冷与空调技术、光伏材料与加工、工业机器人技术、传播与策划、空中乘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15个,优化了专业布局,提升了办学活力。

发展与校地合作对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必须要有区域内教育“一盘棋”的思想,形成人才培养支撑的整体效应。为此,学院与区域内7个县(市)区政府签订县校合作框架协议,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职业教育衔接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如,在与全椒县政府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后,全椒县人民政府专门组团来校进行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对接,通过对接会,学院信息系、食品系与有关企业对接开展科研攻关,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校地合作发挥了滁州职院在地方办学中的龙头带动、示范引领作用,使县域内的教育资源得到了系统优化、协同发展。

人才与服务经济对接。专业对接与校地合作为的是培养出的人才与地方经济发展更加契合,应需切用。“十二五”以来,学院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输送12000名高职毕业生,其中有近40%在滁州就业,35%在省内其他地市就业,学院已成为强力地支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柱。对此,院长李柱梁不无自豪地介绍,“在苏滁产业园招商引资过程中,市政府引进大型投资企业,第一站都要到学校参观考察,了解滁州的人才资源环境,学院也因此成为滁州市招商引资的一张亮丽名片。”

科研与地方发展对接。学院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仅2016年,申报立项的各类课题83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40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申请专利发明180件。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帮助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和技术公关服务120多项。学院有5名教师遴选与地方多家中小型科技企业结对,开展科技专家助力企业行动,帮助企业技术创新;3名教师入选滁州市社科宣讲专家库;5名教师进入滁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委员会。

培训与人才开发对接。学院设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可开展89个工种的中高级职业资格鉴定。同时学院还服务于滁州市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对外开展各类培训。2011-2016年,学院已累计开展各类培训3.2万人,开展各工种职业技能鉴定3.3万人,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受到参训单位和学员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了省人社厅近800万元以奖代补奖励资金资助。

“五个对接”,将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目标和实现手段链结了起来,实现了教育与产业、学校与地方、人才与经济、科研与发展、培训与开发的完美融合与共赢。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江苏省文联主席王湛一行来院调研


技能型:彰显职教本质的精准定位

技能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线,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属性。对于学生而言,技能是他们的生存符号、潜在财富和人生护照,是他们尊严的底气、体面的工具和幸福的源泉。“修能致用”“致能为魂”是学院提出的核心办学理念,这样的理念不是口号性、宣言性的存在,而是落实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的、始终扭住不放的根本抓手。

课程改革学技能。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平台和载体,也是学生技能习得的主渠道。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遵循技术技能培养的规律,颠覆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全面推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改革。课程由基于企业生产流程设计的一系列项目组成,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项目,达到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目的。全院参与项目化课程改革的课程达到100多门,2013年,姜大源教授参与学院项目化课程汇报验收,高度赞扬学院的课改成效,并遴选了5门课改案例作为范例在全国宣讲。2015年麦可思报告数据显示,学生对课堂教学满意度不断提升,学生教学满意度达91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2015届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达94%,高出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undefined

博西华班学员在毕业典礼上作汇报表演


企业实践练技能。为保证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需要,学院引入企业资源建设校中厂、工作室,开展生产性实训。如引入金裕数控、丽普机械等两家校中厂,为机电、模具、数控、电气等专业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与滁州山水建筑模型设计中心、中国家电研究院安徽分院等企业建设了“山水模型制作工作室”“家电设计工作室”“皖谯数字影像工作室”“慧兰装饰工作室”等合作,为建筑系和传媒工程系师生提供实践和实训平台。学院还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如经贸系旅游专业的学生,每年都要送80多名学生到南京的开元酒店,上海的绿地、希尔顿、巴黎春天等酒店实习实训,提高了学生的岗位技能,受到实习单位好评。

创新创业强技能。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技能,学院先后投资70多万元,创建约2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目前有28个项目、80余人在园内创业。2012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获批省级(AA级)基地,并获得省、市共120万元资助。2016年,学院孵化基地获得滁州市“众创空间”荣誉称号,学院创业学院被确定为省级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学院还成立创业导师团,先后聘请了中州集团、安徽盼盼食品、滁州兴扬汽车等20家企业负责人为40个创业团队近百名学生的创业导师。通过孵化基地的历练,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自主创业率也不断提升。2016年麦可思报告数据显示,学院近4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分别为3.9%、4.7%、6.9%、5.4%,均较全国高职平均水平(分别为2.9%、3.3%、3.8%、3.9%)具有明显优势。

技能大赛优技能。学院还通过举办科技创新节,参加国家和省级技能大赛的途径,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创新能力。学院机电系的学生徐超,认真学习,刻苦训练,先后荣获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安徽省一等奖及全国二等奖、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十届全国CaTICs网络赛团体二等奖。2015年荣获安徽省“创新之星”荣誉称号。

“学—练—强—优”四位一体的技能培养体系,助力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真正落实,为学生谋职就业、创新创业、成才立业开辟了通途。


特色化:追寻办学创新的灵魂所在

职业教育的发展,最忌讳的就是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发展。每所学校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文化积淀、优势定位,办出自己的个性和品牌,特色和风采。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不仅在教学质量上,尤其在文化建设上努力打造学院特色,彰显文化软实力,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办学特色。

理念文化引领育人过程。理念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精神路向和心灵模式。它是一面旗帜,一个行动的纲领,一种未来的目标。具有价值导向和定位,方向把持和指引的作用。滁州职院高度重视理念文化育人的作用。在学院600平米的校史馆,我们看到了他们凝练出的一整套办学理念,校训:修能致用、笃学致远;校风:读书为本、致能为魂;教风:爱生如子、敬业如天;学风:学思相资、知行相须;发展战略:师生是发展的主体,技能是发展的主线,合作是发展的主流,就业是发展的主导;培养目标: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教学理念: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显然,这样富有职教特色、高品质的理念文化,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成为学院全体师生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共有的精神家园。助力学院连续6年的滁州市文明单位,以及2016年的安徽省文明单位。

管理文化创新育人方式。为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培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实现学生与生产工作的零距离对接,培养文明现代职业人,从2004年开始,学院引进企业的“6S”管理制度(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并且设计了包括“6S总标识”和“6S系列宝贝”在内的6S管理CIS文化标识系统,张贴体现6S管理精髓的格言、警句、口号、标语等,使企业的6S文化进校园、进宿舍、进实训工厂,让6S文化根植于心,外显于形。通过坚持不懈地推进6S管理,使6S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取得了显著实效。在社会上也产生了良好效应,学院先后在全省高职高专会上做,典型发言,省内外先后有几十所高校来院考察学习、研讨交流。

社团文化拓展育人阵地。学院成立了52个学生社团,6000余名社团成员,从2002年起步,到去年的规范、今年的提升,学生参与率从一开始的5%、到20%、到现在的60%,学生社团活动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到精的飞跃。社团以“两节(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两赛(十大歌手、模特大赛)两会(迎新晚会、元旦晚会)”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校园文化育人阵地。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得到快乐,得到成长!体育文化也是学院的一个突出亮点。2012年的安徽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2014年安徽省第十三届运动会,我院代表队都是高校部乙组团体总分第一。2016年学院共组队参加了3项全国比赛和5项省级竞赛,其中足球取得了全省高职高专组的冠军。健美操队以6块金牌的巨大优势继续蝉联了全省锦标赛的团体冠军,并在全国第二届高职院校健美操比赛中取得了两项二等奖。学院网球队首次参加全省大学生网球比赛,就取得了全部4个项目中的两块金牌和一块银牌。


undefined

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获得者叶秀芝


活动文化展示育人魅力。用活动文化引导学生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院培育学生志愿者队伍的初衷。学院成立志愿者协会,设立志愿服务月(周),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利用滁州本地承办的大型文化(如“农歌会”)活动,让志愿者参与其中。本着“我志愿、我服务、我快乐”的理念,学院注册志愿者达到在校生的70.2%,志愿者工作已成为学院一道亮丽风景线,展示了育人的成效魅力。2013届叶秀芝同学因义务到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保和镇豪猪箐小学支教,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学院团委在2014年被授予“全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2016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undefined

学院与来安县人民政府校县合作签


合作式:凝聚发展共识的根本路径

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是织入我们思想经纬的普遍共识。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中,整合利用企业、园区、职教集团等各方资源,不断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有效实现了合作共赢、协同发展。

undefined

学院聘请著名外企高管为客座教授是学院深化校企合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与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始终不渝坚持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1996年由德国博世西门子家用电器集团在滁州投资设立之际。学院前身——滁州技工学校,就开始与其合作办学,开设工业机械和工业电子两个专业班级。从那时起直至今日,这样的合作依然在延续。合作严格按照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施教。理论课在学院完成,实践课在博西华培训中心完成,该中心建有机电类实训室9个,投入实训室建设约3000万元,并有专职培训员13名。20多年过去了,学院与企业联手培养了832名优秀学生,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成为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的主机手和管理人员。

2013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来学院视察工作。对博西华“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充分肯定。时移世易,学院的校企合作进一步向面上拓展,先后与安徽康佳、扬子集团、长电科技、德黎仕公司、东菱凯琴集团、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十家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订单教育、技能培训、顶岗实习等合作关系。深化了校企合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2016年,学院与武汉伟创聚赢教育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伟创聚赢互联网学院,校方投资500万元、企业投资400万元共建互联网学院,与深圳怡亚通供应链有限公司多方合作共建“怡创学院”。这标志着校企合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滁州职教集团成立大会暨理事长单位授牌仪式

与园区合作。2011年,在滁州市科教园区指挥部的推动下,学院与区域内13家经开区、工业园区成立校地合作委员会。同年,滁州市人民政府与安徽省教育厅签订了共建滁州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职教大市框架协议。与园区合作,搭建与政府沟通的管道,行业对话的平台,企业联通的桥梁,使合作办学的机制更加完善多元、顺畅高效。

与集团合作。为推进深化教育改革试验区改革,构建区域现代职教体系,服务职教大市创建工作,2013年,在滁州市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学院区域职教龙头地位的作用,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地合作委员会为基础,牵头成立了安徽职教集团,学院为理事长单位。集团共有102家成员单位,其中高职院校2所,中职学校12所,各类企业76家,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8家,医院4家。职教集团的成立有利于区域内职教资源开发与整合,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有利于学校间相互学习合作共赢。如学院与12所中职学校建立了对口升学关系,规范和理顺中高职衔接的体系化办学,连续3年为区域内各中职学校开展专业师资培训,累计培训163人次。对整体提升全市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undefined

滁州琅琊山醉翁亭

从“环滁皆山也”到“环滁皆美也”,创新发展的滁州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看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多元合作使他们办学的天地更宽,资源更广,绩效更彰。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更加坚定了滁州职院人立足地方,在合作开放的办学之路上创新探索、行以致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席东梅 特约记者 张健,特约通讯员:肖宏飞)

  相关链接: 教育部 安徽教育网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滁州市人民政府 滁州市教育局 滁州市人社局
Copyright 2008 chuzhou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皖ICP备06012098号
电话:0550-3854668 3854669 3854670 3854671 传真:0550-3854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