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被操控(二)小时候有过这2种经历的人,很容易被别人从心理上“操控”


    作者:学生处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4日 09:15     信息来源:百度      阅读次数: 【关闭】

    在各种报道中,经常会看到一些人,他们认知完备,受过良好教育,却被别有用心的一些人轻易利用,在心理上造成了严重伤害,甚至无异于被“操控”,最后甘愿受其剥削,以至于酿成悲剧,比如近期的北大女生包丽自杀事件。

    悲剧事件之后,除了道德与法律的追责,我们更需要反思,我们少做了什么,多做了什么,做错了什么,怎么样防患于未然,怎么样养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怎么样成长和发展自己。

    我们是否想过怎么样的孩子(或大人)更容易被人在心理上剥削、控制吗?

    这是问题的根本,剥削和被剥削者,控制和被控制者,依赖和被依赖者,这些都是成对出现,相互造就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时候有过这2种经历,并且形成自卑特质的人,更容易被别人在心理上控制。

    1、小时候被父母、老师等大人在情感上忽视、漠视过多

    每一个人,特别是年幼的时候,都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这种心理特质是深入骨髓的,对于任何一种哺乳动物来说,这都是一种本能需求。

    被关注,意味着可以得到更多的食物,意味着更多的生存机会,这种心理机制在远古时期,在环境恶劣的时候,是保证生命体延续的存在。

    所以小孩子天然地有这种需要,希望自己被父母,被家里的大人,被学校里的老师看见,看见他们的需要,看见他们的情绪。

    假如一次一次没有被看见,多次被忽视,那么就在心理上留下了一个空洞,这个空洞会成为一种力量,吸引他们做出各种行为,以获得爱与关注。

    而那些在心理层面喜欢“操控”别人的人,不就是在利用这一点吗?

    2、小时候被父母、老师,或者家中的其他大人在语言上贬低过多

    在心理咨询中,会有一些人来访者(心理咨询的求助者),他们有着低自尊、低价值感,自己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不行,觉得自己不好。

    我们经常会去追寻,他们口中、他们心中那个“我不行”、“我不好”,是哪里来的,这种认知和行为模式就是一个人从小到大的一种心理习惯。

    比如,有一个来访者她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初中毕业就辍学打工了,现在一家工厂里做流水线工人,我们暂且称她为小李,小李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家里人重男轻女。

    弟弟一直在读书,她很早就离开家,为家里赚钱了,按照常理来说,她在家中应该很有分量,因为家里的各种开销包括弟弟上学的费用都是她出的,她是家里的“顶梁柱”。

    她的爸爸妈妈一直在家里务农,靠天吃饭的农作物只够自己家吃,没有其他任何收入来源,只要是花钱的都从她那里要,这样来看,她应该是家里说了算的那个人。

    但是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她在家里最没有分量。妈妈一直认为她没有出息,嫌她胖,嫌她丑,说她以后找不到一个好的婆家。

    她的父母一直认为这个女儿以后还得靠他们,靠自己的儿子,所以现在赚钱给家里是应该的。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小李和父母的关系,贬低与控制,你不行,你最好听话,你最终还得靠我,这是她们的关系逻辑。

    毫无疑问在成年之后,进入社会之后,在于他人建立关系的时候,她还是很容易被别人从心理上“操控”。

    比如遇到一个对象,经常打击她,贬低她,但是又不离开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从心理上控制她,这背后的逻辑和她与父母关系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你不行,你离开我啥也干不了,你最好听我的话,不然我就会抛弃你。

    感觉自己不行,会被抛弃,抛弃就没有人爱了,就没有关系了,于是就会讨好、听话,这不就是从心理层面被控制了吗?

    最后总结一下,那些在情感关系中,或者在普通的人际关系中容易被别人从心理层面控制的人,往往在幼年时期有过这样的经历:

    1、小时候被父母、老师等大人在情感上忽视、漠视过多;2、小时候被父母、老师,或者家中的其他大人在语言上贬低过多。

    因为他们缺爱,他们自卑,他们低价值感,而一些人就是利用他们的这个弱点,刚开始的时候给予他们爱与关注,但和他们建立关系后,就开始贬低,就开始传递被抛弃感,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做,最终从心理上“控制”对方。

    所以为人父母,尽量不要忽视孩子的感情,不要过多地贬低孩子,因为那样会给他们留下心理上的空洞,甚至留下心理上的创伤。

    如果你是一个成年人,愿你能看见自己的心理状况,在自己不能应付的情况下,记得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以便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来源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