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为“工程新人”筑牢科研根基——专访建筑工程学院梁冠军老师——记全国科普月期间一场关于“高职科研实践与人才培养”的深度对话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16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在全国科普月的浓厚氛围中,我们专访了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梁冠军老师。作为深耕结构工程、岩土工程与市政工程领域的专家,梁老师结合自身科研与教学经历,围绕“高职科研如何落地产业”“如何让学生在科研中成长”等关键问题,为我们展现了高职科研与人才培养相辅相成的生动实践。

科研要扎根工程现场,解决真问题才是核心”——高职科研的实践导向

“提起科研,不少人觉得离高职很远,认为我们只需要教技术就行。但实际上,高职的科研恰恰要贴近工程一线,企业遇到的‘卡脖子’难题,就是我们科研的出发点。”谈及对高职科研的理解,梁老师的观点清晰而务实。

他认为,高职科研的价值不在于追求理论的高深,而在于与区域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滁州及周边地区交通建设快速发展,像高速公路、乡村道路的道桥工程检测技术应用,比如桥梁支座老化检测、路面结构层强度评估,这些都是道桥企业日常运维和新建项目中必须攻克的实际问题。比如之前有企业反映,某路段桥梁定期检测中,传统人工检测效率低且数据精度难保障,我们就以此为切入点,开展‘道桥工程智能化检测技术优化’相关研究,这就是高职科研的意义——让成果能用到检测现场,帮企业提质提速。”

教学与科研联动,把课堂变成科研启蒙的‘练兵场’”——科研融入教学的育人路径

当话题转到如何将科研融入学生培养时,梁老师分享了他的教学理念:“我不把科研和教学分开看,反而觉得科研是最好的教学素材。我的课堂上,总会带着学生‘触摸’真实的科研项目,尤其是道桥工程检测技术相关的实践案例。”

作为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梁老师擅长把自己的科研经历转化为教学内容。在道桥工程检测技术课程中,他会结合主持的“乡村公路检测”项目,给学生展示路面弯沉检测、桥梁钢筋锈蚀检测的真实数据与报告,让学生明白“课本上的检测原理不是死的,而是能判断道路桥梁安全状态的工具”;讲到检测方案设计时,他会带学生分析自己参与的“老旧桥梁加固前检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选择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换个检测场景该怎么选设备”,培养学生的工程检测思维。

他指导学生的方式也充满“科研感”。从带领学生参与校级“道桥工程检测数据处理”课题的基础工作,比如协助整理路面检测原始数据、查阅检测标准文献,让学生感受科研与检测工作的严谨性;到布置“校园周边市政道路平整度检测与分析”这类贴近生活的小任务,鼓励学生分组使用简易检测工具调研、撰写分析报告,锻炼“发现检测问题、提出优化建议”的能力;甚至会带着有兴趣的学生参与“道桥检测辅助工具”相关专利申报的辅助工作,让他们了解从检测技术痛点到专利成果的转化过程。

“上次科普活动,我让学生结合课堂上学的道桥工程检测知识,设计‘如何通过日常检测防范乡村公路路面开裂’的科普展板。从搜集检测标准到整理常见病害检测方法,都是学生自主完成,过程中他们不仅巩固了道桥检测专业知识,还学会了用通俗的语言讲清楚专业检测逻辑。这种在实践中成长的经历,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更有意义。”梁老师强调,高职培养的不是“只会操作的工匠”,而是“懂技术、会思考、能创新的工程人才”,科研启蒙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结语:科研铺路,助力“新工匠”成长成才

采访接近尾声,梁老师欣慰地说:“我做科研、搞教学,最终的目标都是学生。当看到毕业生在道桥检测现场,能运用在学校学到的科研思维,规范完成桥梁检测、分析路面质量问题,成为企业需要的技术骨干时,我觉得这比自己拿到科研奖项、申请到专利更有成就感。”

在梁老师看来,高职教师的科研之路,始终与学生的成长之路并行。用道桥工程检测技术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用实践项目点燃学生的创新热情,才能为行业培养出更多有技术、有思想的“未来工程人”,这正是高职科研与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供稿:唐婷婷

初审:吴超伟

复审:程毓

终审:刘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