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为“未来工匠”点燃科研之光——专访建筑工程学院董波老师​——记全国科普月期间一场关于“高职科研何为”的深度对话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16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在全国科普月活动的热潮中,我们专访了建筑工程学院的董波老师。在访谈中,董老师围绕“高职院校如何做科研”以及“如何将科研精神融入学生培养”等核心问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顶天立地”的职教科研新图景。

科研不在云端,而在产业一线”——高职科研的务实路径

“一提到科研,很多人会想到国家重点实验室,想到高深的论文。但对我们高职院校而言,科研的主战场不在云端,而在产业升级的第一线。”当被问及如何看待专科学校的科研时,董波老师的回答朴实而坚定。

他认为,高职院校的科研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与地方产业需求“无缝对接”。“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建筑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这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比如,绿色建材如何平衡成本与效能?这些企业面临的真实痛点,就是我们最好的科研方向。”

“我们的科研,不一定追求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但我们追求能写在工地车间里,能解决企业的真问题,能让我们的学生掌握明天就需要用到的真本领。”董波老师的话,道出了高职科研的价值所在。

社团是准实验室,是科研精神的‘播种机’”——从兴趣到志趣的引路人

当话题转向如何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时,董老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所指导的建筑环境社,不仅是科普活动的主力军,更是他培养学生科研素养的“准实验室”。

“我从不把社团活动看作是简单的课余兴趣。”董老师分享了他的育人理念,“社团是连接课堂与社会的桥梁,是学生们将‘纸上得来’付诸‘躬行实践’的最佳平台。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台科研精神的‘播种机’。”

在他的指导下,建筑环境社的活动充满了“科研味”。从最初的兴趣引导开始,董老师会带领社团成员用专业仪器检测校园不同功能区的室内空气质量,让学生亲眼看到数据、亲手分析问题,这是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随后,他会布置“如何优化宿舍通风效率”这样的小课题,引导学生查阅文献、分组讨论、提出方案,这是训练“探究问题的能力”;最终,他鼓励学生将研究成果以报告、模型甚至专利申请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锤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像我们这次的科普活动,从确定主题、搜集资料、制作PPT,到现场讲解、组织竞赛,我只是一个引导者,大部分工作都是学生们自主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团队协作、逻辑表达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种收获,远比单纯记住几个知识点重要得多。”董老师强调,科研能力并非科学家的专利,而是一种可以迁移到任何岗位上的核心素养。

结语:科研之光,照亮工匠成长之路

采访临近结束,董波老师感慨道:“我最大的科研成果,其实是我的学生们。当他们毕业后,能带着在学校培养的严谨态度和创新思维,去解决工地上一个个实际的难题,成为一名有思想、会思考的‘新工匠’时,就是我作为一名职教老师最大的骄傲。”

供稿:董波

初审:吴超伟

复审:程毓

终审:刘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