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196课:费贻身后遗“五廉”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3-12-18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前篇文章写了合浦太守孟尝的为政之德,现合浦县驻地为廉州镇,在历史上合浦也曾被改名为廉州,这与合浦三贤之一的东汉合浦太守费贻有关,他在离任合浦太守后,人虽离去但廉名长留,身后留下“五廉”美名,让合浦成为和廉政廉洁割舍不去的廉吏名城。

从东汉到明末已过去一千六百多年,明崇祯年间成书的《廉州府志》还在这样记载东汉费贻:“少好学,有志操,为乡党所敬重”,“仕合浦太守为政清简,民怀其德,或合浦江山皆名廉者,以费贻故也。”一位太守身后能让“合浦江山皆名廉”,不得不让人想到“不虚南谪八千里 ,赢得江山都姓韩”的韩愈,这是百姓对其最高的褒奖啊!

费贻是四川南安人,是有史记载以来有姓名的第一位合浦太守,是合浦三贤(马援、费祎、孟尝)之一。他年轻时就是南安当地的

“清廉节义五杰”之一。生活在西汉向东汉转变的大动荡年代,他虽然远离朝廷始终关注时局并清醒地把握进退,等待着时局稳定和明主出现。由于他声望颇高,在群雄并起的天下大乱之世,各路诸侯都想拉拢他,其中就有占据四川为王的公孙述,为了不被征召出山,他将自己身上淋上漆树汁,长满疥癣,靠装疯卖傻“退藏山薮十余年”,才得以躲过公孙述的“邀请”,这就是史传费贻“不避乱世避恶君”的故事。可是待到汉光武帝刘秀“遣使复征贤士费贻”时,他爽快地接受并走马上任合浦太守。

合浦郡是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武帝所置,但费贻是有记载到姓名的首位太守。费贻到了合浦后,发现当地地质贫瘠不适合耕作,难以产粮,但是他并没因此懈怠,仍然大力推行农耕,奖励当地农民多开垦荒地,推广种植五谷杂粮和瓜果蔬菜。他还亲自下田,教农民制造竹简水车车水,并修筑山塘,蓄水灌溉农田,还将当地的一熟水田改造成两熟水田。他还将中原种植桑、抽丝织布等技术一一带到当地,使当地人民受益匪浅。在政治上他做到政清情刑简,不折腾不扰民,很快大家都感受到太守惠德爱民,对他十分爱戴。

太守到了任满离职时,当地老百姓一路跟随百里,甚至攀上辕要留下太守,在后面孟尝太守离去的时候,也作出过攀辕的举动。八桂百姓远离中原,在文化上似乎还不太开化,对于中原的“礼”似乎不是很懂,对攀援太守车架的行为感觉不到“失礼”,但这些举动,也证明了边陲人民的质朴和对太守的真挚情感,这就是赤子之心吧。

就这样一路送到百里外郡界的天马岭(也有说是望海嶂)百姓才洒泪惜别。后来为了纪念费贻爱民如子为官清廉,把这座山改名为大廉山,把所在的田垌称为大廉垌,把合浦江改名为廉江,把费贻在合浦带领民众所挖的井称为廉泉。到了唐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知道大廉山的由来,为了表彰推广清廉勤政之德将合浦改为廉州。合浦出现颂扬廉政官德的“五廉”(廉山、廉州、廉垌、廉泉、廉江)名胜古迹并存的奇观。到了清代《大清一统志》记载:“东汉费贻任太守,有廉声,去日百姓追送至此,遂以名山。”进一步佐证了大廉山因费贻而改名。

费贻和孟尝的廉洁精神光照后人,到明代时廉州知府张岳廉洁勤政,主张“必使吏常劳而民常逸”。张岳升迁调离廉州时,他的夫人说来廉州几年,未见过合浦珍珠的样子,想在离开之前看一下,张岳才从库房借出珍珠,给夫人看后立即交还。他自述“召莅廉三年,不持一珠……庶几无愧。”

王子曰:在前面的篇章里,笔者赞誉过韩愈,他被远谪潮州,虽自感生死难料,但仍然在潮州为民造福,教化乡民,仅几个月时间便“赢得江山都姓韩”(赵朴初语),在东汉费贻身后留“五廉”,要算是韩愈的先驱了。我党经常教育党员干部“入党为什么、在党做什么、身后留什么”从费贻等人身上我们应该有着深切的启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需问收获,但问可耕耘。当你的汗水滴滴洒进大地时,未来收获的种子已经在孕育发芽结果了!天地之间有杆秤,这秤砣真是老姓啊,官员是“轻”还是“重”,都在身后老百姓的褒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