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111课:“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王安石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2-03-28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早年便立下“矫世变俗”的宏图大志,自言“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滁人熟知的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十分赏识王安石,曾预言其日后的成就将无人可以比肩,并多次保举他入朝为官。宋神宗继位后,王安石协助皇帝顶住各种指责和压力,力推变法。他除了是一位不畏人言的改革家,在自身操守上也无可指摘,甚至连其政敌都承认其“素有德行,平生行止无污点”,留下了诸多清廉故事。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如果不是比同时代人都站得更高和看得更远,恐怕王安石不会写出这样的诗句吧。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因曾封荆国公,又被称“王荆公”。他年轻时即中进士,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常州知州等职,辗转各地为官多年。熙宁二年(1068)入京出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并推动“熙宁变法”。作为改革家的王安石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同时他正气凛然,留下不少清正廉洁的故事。

王安石年少时随父亲游历各地,亲见百姓疾苦,民生万态,社会弊端等都引发他的思考。父亲王益的施政以德、为官清廉,为人刚强正直,都深深影响着少年时期的王安石,无形中成了他日后做官行事的楷模。

王安石与其他官员殊为不同,他不肯做大官,唯愿做大事,多次推辞到朝廷任职,反而愿意到地方上去施政,一展自己的抱负。他在各个官职任上,都保持着清廉不苟,志行高洁的品行。即使当上宰相后,也依旧生活简约,且“不溺于财利酒色,视富贵如浮云”。有一次,某官员来府敬献两件古物:古镜和宝砚。他问道:“这镜子和砚台有何用处?”对方回答说:“这镜面光滑透明,不但近照人影一致,且可远照两百里的景物;还有这砚台石质又细又密,只要呵一口气,就能得水磨墨。”他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说:“两件都算是稀奇宝物,但对我而言却没有什么用处。吾面不及碟子大,哪要什么能照两百里的古镜?再说我有个习惯:写字前必先取水磨墨。你这砚台就算能呵得一担水来又如何?”说完后就把古镜和砚台还给对方了。

王安石生的面色黧黑,门人忧之,去问大夫时,大夫说:“此垢污,非疾也。用藻豆洗面可除。”有人知道后,就要送他一些藻豆,他笑道:“天生黑于予,藻豆其如予何?”又有人出意说:“公面有墨,我送点荽给你,洗之当去。”他也笑道:“天生黑于予,园荽其如予何?

他担任宰相期间,有一次得了气喘病,大夫开的药方中,有一味是紫团山人参,但是这种药走遍京城也买不到,有位官员听说此事,就送了一些过去,可是他坚决不受,说“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有人劝他说:“你的病要此药才能治好,何必拘泥于这些小节呢?”他回答说:“我这一辈子没吃过紫团山人参,不也活到今天?现在就算不吃它,还能立即死去吗?”

这种清廉到几乎严苛的程度,在宋代追求享乐的官场里,显得格外难能可贵。王安石的性格就是这么执拗,世称“拗相公”。他不爱官、不爱财、不爱色,是个地地道道的“三不爱官员”。“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此言掷地有声。王安石一生以此自律,清廉不苟,志行高洁。黄庭坚在《跋王荆公禅简》中称他为“一世之伟人”。

王子曰: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并郁然病逝于此的王安石一定有一种壮志未酬的遗憾吧,且看他的抒怀“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的历史责任感和眼界远高于同时代人,他推动变法的努力为当世所不容,却在后世获得了公正的评说,这算是一种迟到的慰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