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97课:黔娄:夫妻安贫守贱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1-12-13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自称要学习其“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质,唐代吴筠在《高士咏》中感叹“哲妻配明德,既没辩正邪。”记录了其夫妻甘愿安守贫贱的传说,孔子的高足曾参叹道“唯斯人也,而有斯妇!”为其夫妻的高行叹服。说的都是战国时著名的隐士黔娄和夫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淡定体现了一种深厚的修为、高洁的追求和忘我的境界。

在济南千佛山千佛崖浮雕群像之间,有处20多平方米的长方形洞,高约2米,被称为黔娄洞,因传说齐国高士黔娄子曾长期隐居于此而得名。黔娄,是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著名的道家学(也有说是鲁国人)。曾著书四篇(已失传),号黔娄子。他尽管家徒四壁,然而却励志苦节,安贫乐道,洁身一世的端正品行为世人称颂。

黔娄不参予那种争名逐利的行列,从而获得极高的评价。他与妻子一同下田耕作,穿的是自己纺织并缝纫的衣服,吃的是自己种植的五谷及菜蔬。夫唱妇随,过着与世无争的幸福生活。他的道家学术理论受到齐侯的重视,齐侯备下重金,请黔娄到朝廷做官,聘他为卿,他却坚辞不受。和妻子一起来到黔娄洞过起了隐居生活。齐威王曾亲临黔娄洞请教,为了表示尊重,他远远就下马脱靴徒步进洞。后来鲁国国君也派人去请他出任鲁国的相国,并给他赐粟三千钟的俸禄,黔娄仍不为高官厚禄所动。

黔娄先生死后,他的好友,孔子的高足曾参带弟子前往吊祭,看到黔娄停尸在破窗之下,身着旧长袍,垫着烂草席,用白布覆盖着。由于白布太短小,盖头就露出脚来,盖上脚就露出头来。不禁为之心酸,建议说:“把布斜过来盖,就以盖住黔娄先生的全身了。”不料,黔娄夫人却答道:“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这会违背先生的生前意愿的。”

曾参听了黔娄夫人的话深感惭愧,哭得更为悲伤了,又问道“先生之终,何以为谥?”因为古人死后,总爱根据他一生的事迹,用一两个字加以概括,这就叫 “谥”。当时“谥”也不完全出于朝廷,一般有些名望的人,照样可由亲友或者家人赠谥。

黔娄夫人回答说已经决定:“以康为谥。”了。曾参大惑不解地问:“先生在时,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死则手足不能覆盖,棺旁也没有祭祖酒肉,生不得其美,死不得其深,何乐于此而谥为康乎!”黔娄夫人严肃地回答:“先生生前,鲁国国君要任他为相,但他辞而不为;齐国国君欲聘为卿,他同样辞而不受,这算是有余贵吧!鲁国国君曾赐很多米粟给他,齐国国君也屡次要予以报酬,他都辞而不受,这算是有余富吧!他愿与天地人间共甘苦,宁愿做平民百姓;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些全是为了仁义,以康为谥,谁能说不合适呢!”曾参听后,受到极大的感动连声赞叹说:"正因为有黔娄这样的先生,才有像黔娄妻这样的好夫人啊!"

黔娄弃荣华富贵如敝履,与他的信仰有关。作为当时的道家学派,他痛疾不平等的社会,鄙视富贵利禄。所以黔娄的行为并不荒诞,他反映了一种社会思潮:既然我不能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自己就远离尘世,洁身一生。所以东晋诗人陶渊明曾作《咏贫士》赞黔娄等人:“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弊服仍不周”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唐代吴筠在《高士咏·黔娄先生》中写道“黔娄蕴雅操,守约遗代华。淡然常有怡,与物固无瑕。哲妻配明德,既没辩正邪。辞禄乃余贵,表谥良可嘉。”

黔娄出身于贫寒的平民家庭,黔娄夫人却是贵族出身,传说黔娄夫人本名施良娣,知书达礼,父亲官居鲁国“太祝”,是非常重要的官职。然而她却偏偏拒绝了王孙公子的追求,而看中了芒鞋布衣的黔娄子,对于她要下嫁黔娄子,她的家人的全体反对,多次劝解、告诫都无法改变她的选择,终身与黔娄安居贫贱,在汉代刘向《列女传》中留下了记载。

黔娄夫妇追求的正是不受制于人的,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生活。即使穷到食不充饥,衣不保暖的地步,都不愿意丧失自己独立的思想、人格,这种坚守不能称为迂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