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93课:岳镇南:民脂民膏不忍受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1-11-15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 在中国科举制度的后期,南方士子展现出突出的优势,江苏浙江等地涌现出众多状元,更不用说进士等如过江之鲫,而北方士子稍显人才不济,因此在一次聚会中,清代南方士子自诩南方有“千山千水千才子”,显露出瞧不起北方的意味,而来自北方的一位士人脱口而出北方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一语压倒众人,这位士人就是爱国英雄岳飞之后岳镇南,他不仅鸿学博识,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清末腐败的官场仍能坚守清廉气节,被后人称为为利津四大乡贤之一。

岳镇南(1785-1844),字文峰,生于书香门第。清代修撰的《利津县志》和《岳氏族谱》中,都记载他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后裔。清嘉庆十二年(1807),岳镇南中举人,道光二年(1822)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新中进士不久,岳镇南即到武定府滨县岳家庄,拜谒同宗兄长,并题写“南极星辉”四字寿匾。他后历任都察院监察御史、湖南学政,在其任上,岳镇南于道光十三年秋负责主考慧眼识人,将时名曾子城的曾国藩取为秀才,二十三岁的曾国藩由此崭露头角,平步青云。

正是在岳镇南提督湖南学政期间,他展示了自己的鸿学博识,妙辞应对,在主考湖南期间,面对江南众才子们自诩南方“千山千水千才子”,岳镇南对出一句“一山一水一圣人”(指山东有泰山黄河和孔圣人,也有说是泰山渤海和孔圣人的),一语压倒众人,至今山东人还以此句为豪。

道光十六年(1836)他出任九江知府,当时九江多大盗,世风不淳。他先是严法明纪,擒治盗首,教化党羽,为民除害,后又修葺书院,培养人才,九江地方逐渐平安,百业渐兴。任职三年后转任浙江盐运使、甘肃按察使、直隶按察使等职。他曾到过祖籍河南汤阴县岳王祠,在此想必一定抚今追昔,追思先祖岳飞的忠廉之行和高洁之品吧,他敬题一联曰:“天章褒臣节,想当年竭力致身,忠孝兼全,万古精诚光日月;祖训衍家传,愿奕叶承先启后,蒸尝勿替,千秋俎豆炳湖山。”岳镇南的声名远播,连道光帝皇都赐联赞岳镇南一家:“父子观察方伯第,兄弟翰林进士家。”

岳镇南为官清正廉洁、性情耿介、断案公允、办事机敏谙练而出名。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受贿赂、不徇私情,始终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任云南布政使期间,岳镇南秉公执政,革除贿赂歪风。有人求他办事,送去金银财宝。他直言:此民脂民膏,余不忍受也!"断然拒之门外。对所属官员,一旦发现徇私舞弊者,立加严惩,在民众中赢得了好口碑,在其58岁时病逝于云南布政使任上。岳镇南去世后,与同是清朝道光年间进士的张铨、李佐贤、赵长龄一起被供奉在利津乡贤祠里,所以后人称他们为利津四大乡贤

岳镇南长期身居要职、位高权重,在很多人眼里,这些职位都是捞取钱财的肥缺。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错误的民间传说,导致盗墓者偷偷挖开了岳镇南的坟墓,以为里面会有大量金银财宝,可当棺木被打开后,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只有一支毛笔和两枚印章陪伴。

有人曾做《八德赋》赞廉孝悌礼等德行,其中《清廉赋》中叹道:天之美,在于自强不息。地之美,在于厚德载物。人之美,在于公正清廉。何也?公者,公而忘私;正者,正大光明;清者,清风峻节;廉者,廉明公正。“公”、“正”二字,皆与清廉互为基石也。为人正,方能公,为官廉,方能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缺一则必为不全。廉正者,横平以竖直,道义以两肩。其品正者,言行守正,不求不实之名,不取不义之财,不染不良之风,不为不法之便。贪邪之念莫能近身,磊落之举可达九州,故浩然之气可冲霄汉。其道正者,政也。这段议论,将公和正,清和廉之间的关系,剖析得丝丝入扣,岳镇南就是清末难得的公正清廉的代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