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91课:“清慎太过”的陆贽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1-11-01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宰相,他一生清正廉洁,分外之财,分毫不取。皇帝见他一贯“苛求”自己,便下发一道密旨,责备他“清慎太过,诸多馈赠,一皆拒绝,恐事情不通过”,并说“如不接受贵重礼物,细小物品如鞭靴之类,受亦无妨。”但他却回复道:收重礼是受贿,收薄礼也是受贿,“贿道一开,展转滋甚”,“利于小者必害于大”,“涓流不息,溪壑成灾”,他说肃清贿赂之风要从上面做起,率先垂范。这位著名的宰相就是唐代的陆贽。

陆贽(754年-805年),字敬舆。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他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进士,中博学宏辞科。唐德宗即位后,他先后任翰林学士、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相时,指陈弊政、废除苛税。贞元十年(794年),遭构陷后罢相。永贞元年(805年)在忠州去世,享年五十二岁。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宣"。

陆贽一生勤勉廉洁。他母亲去世,按制要守墓3年,各地藩镇有意巴结这位皇帝身边十分信任的“内相”,都纷纷赠送厚礼。但是陆贽说:“我母亲去世,是我私人的事,诸位与我非亲非故,厚馈的奠礼我是绝对不收的,请诸位拿回去吧!”结果陆贽一无所取。守墓时,陆贽生活相当贫困。为了节省开支,他蜗居在洛阳嵩山丰乐寺里,只有韦皋是贫贱时的故交,事先通报,说所送的礼物是唐德宗命令他收的,陆贽才收下,靠着这些才渡过难关。身为高官,连母亲的丧葬费用也要靠友人接济,陆贽为官的清正廉洁,由此可见一斑。

陆贽秉性贞刚,严于律己,自许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以天下为己任,敢于矫正人君的过失,揭露奸佞误国的罪恶。他认为立国要以民为本,对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尖锐对比,深为愤慨,同情人民的悲惨生活。他力劝唐德宗李适爱人节用,轻徭薄赋,反对横征暴敛,主张使“一代黔黎,跻富寿之域”。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反对贫富分化,主张共同富裕。

陆贽协助皇帝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具有远见卓识。在当时社会矛盾深化,唐王朝面临崩溃的形势下,他指陈时弊,筹划大计,为朝廷出了许多善策。他对唐德宗李适忠言极谏,建议皇帝了解下情,广开言路,纳言改过,轻徭薄赋,任贤黜恶,储粮备边,消弭战争。由于他善于预见,措施得宜,力挽危局,唐王朝摇摇欲坠的局面得以转危为安。

唐德宗李适后来宠幸卢杞等,使颜真卿等忠臣身受其害,而且加剧了建中年间的动乱。到贞元年间,他又宠任奸臣裴延龄掌管财政,不顾百姓贫困,大肆聚敛财物。陆贽敢于上书,极力揭露裴延龄奸诈欺妄,不可信任,其"侵削兆民,为天子取怨于下",将会招致祸乱,言语极为深切。但唐德宗却不听忠告,反而贬斥陆贽到地方任职。陆贽谪居僻地,仍心念百姓,因当地气候恶劣,疾疫流行,编录《陆氏集验方》五十卷,供人们治病使用。

陆贽的治国思想十分丰富,他反对唐德宗认为治乱由天的说法,主张治乱由人,不在天命,理乱之本,系于人心;他提出立国之权,居重驭轻,应求才贵广,考课贵精,同时要恢复广开言路,改过求治等。他在经济上提出均节赋税,养人资国等思想,主张减轻人民负担。他强调要治军,善择将帅,主张放权,奖惩分明,贮积军粮等军事思想,都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真知灼见。

陆贽的学养才能、品德风范,深得当时及后世称赞。《新唐书》的论赞中说他的思想“可为后世法”。宋苏轼认为他是"王佐"、"帝师"之才,并把陆贽的奏议文集进呈给宋哲宗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圣言幽远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而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治乱之龟鉴。”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更是非常推崇陆贽,在《资治通鉴》中引用陆贽的议论,达三十九篇之多,长者近千言,基本上把《陆宣公文集》的主要内容都概括了。像这样连篇累牍地记录一个人的政治主张,在《资治通鉴》中是罕见的,可见陆贽言论“资治”作用之大。

陆贽家族后人中人才辈出,后世中陆游等是其中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