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87课:滁州二贤之王禹偁:屈于身兮不屈其道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1-10-04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其仕途可谓坎坷,因为敢于为民进言,八年间三次被贬而作《三黜赋》,自言心迹“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体现了文人气节和坚强意志。王禹偁被贬为滁州太守,与后滁来州的欧阳修并称为二贤,滁人建二贤堂而纪念之。不容于朝而容于民,生前遭冷落而身后被铭记,王禹偁若有知应该感到欣慰吧。

北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在滁州的醉翁亭北面新建成一座祠堂,上书“二贤堂”,是滁州人为纪念曾先后被贬知滁州的王禹偁和欧阳修所建立。前来醉翁亭的游人往往会在二贤堂驻足,追想先贤事迹。

王禹偁 (公元954-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现为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 北宋诗人、散文家,宋初有名的直臣。北宋太平兴国八年,考中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他因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宋真宗即位后,授知制诰、黄州知州,世称王黄州。

据《邵氏闻见后录》中记载,王禹偁在七八岁就能诗文。当时有一位毕姓官员,念其聪颖好学,特将他留在家中和自己的孩子们一起上学。有一天,他带王禹偁参加宴席,席上有人出了一句上联,“鹦鹉能言争似凤”,一时间在座的人谁都没能对出下联。这时,王禹偁站起来应答说:“蜘蛛虽巧不如蚕”,语惊四座,大家感叹这个孩子的才思敏捷,今后必是经世之才。

他做了谏官后进谏敢言,曾上《端拱箴》一文,批评皇宫的奢侈,要求减少征伐,体念和减少下层贫民之苦。请看其中的词句:“无侈乘舆,无奢宫宇,当念贫民,室无环堵;无崇台榭,无广陂池,当念流民,地无立锥。御服煌煌,有采有章,一裘之费,百家衣裳;御膳郁郁,有粱有肉,一食之用,千人口腹。勿谓礼财经费不节,须知府库聚民膏血;勿谓强兵征伐不忠,须知干戈害民稼穑。”句句以皇家和贫民对比,字字直刺当朝奢侈之风,其敢于为民犯谏直言之情可见一般。这样的直言不讳,显然是当朝和同事所不能容忍的,这就埋下了其三起三落八年间三次被贬的伏笔。

第一次被贬商州后复职,他仍做不到遇事缄默,他自己说“兼磨断佞剑,疑树直言旗。遇事难缄默,平居疾喔咿。”(《谪居感事》),因此,他很快再一次被贬滁州。

王禹偁在滁州的政声如何,可以从欧阳修对其的态度看出。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不久,即前往拜谒画像,并写下《书王元之画像侧》:“偶然来继前贤迹,信矣皆如昔日言。诸县丰登少公事,一家饱暖荷君恩。想公风采常如在,顾我文章不足论。名姓已光青史上,壁间容貌任尘昏。”诗中充满了欧阳修对王禹偁心仪神往之情,足见其对王禹偁的尊崇。

王禹偁尽管仕途崎岖,48岁便离世,但是他并不消沉。他一生在政治上主张改革,曾向朝廷提出许多建议,在《端拱箴》《三谏书序》《御戎十策》以及知扬州时作的《应诏言事疏》等著作中,他提出了重农耕、节财用、任贤能、抑豪强、谨边防、减冗兵冗吏、淘汰僧尼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主张,虽大多数未被太宗、真宗采纳,却为后来宋仁宗时范仲淹等人的"庆历变法"开了先声。

王禹偁在被贬黄州时特作《三黜赋》表明心迹:“一生几日?八年三黜”“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表现了其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中华传统文化中,文人坚守其“道”是个优秀的传统,无论“时”与“势”,抑或“荣”与“辱”,坚守仁爱善良的本心,坚守为国为民的正道,坚持为弘道发声力行,即使自身被贬被黜被辱,不避言不避难不避世,说真话干真事做真人,“任百谪而何亏,期终身以行之”已经表明了其坚定的价值追求,心之所存道之所存也。王禹偁在《待漏院记》中还曾规劝执政者要勤政爱民,而不能"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义正辞严,笔触锋利,他自己用一生敢言的实践做出了榜样。苏轼评价其说:“故翰林王公元之,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在王禹偁传世的唯一词作《点绛唇·感兴》中,他表达出无人理解的愁绪。令人欣慰的是,滁州百姓理解并始终纪念这位贤人,他的塑像立在二贤堂内与滁人敬仰的欧阳修两相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