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家风宛如一首悠扬的歌,回荡在生命的每一个角落,而我的父母,就是这歌声的谱写者,他们用一生的坚守与付出,奏响了和谐、书香、勤俭的旋律,引领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踏上育人的征程。
我的父母是老三届下放知青,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怀揣着青春的梦想,奔赴农村。艰苦的环境没有磨灭他们的志向,在田间地头的辛勤劳作之余,他们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昏黄的煤油灯下,他们挑灯夜读,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未来的憧憬,终于考入了大学。大学毕业之后,他们投身于教育事业,用知识的火种,点亮了无数学子的心灵。他们总是说:“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这句话,如同一颗种子,深深地种在了我的心底,生根发芽。
家风如歌,和谐的音符跳跃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父母之间,从未有过争吵,有的只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他们总是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用微笑化解矛盾;他们会在夕阳余晖中携手散步,分享一天的见闻;会在宁静的夜晚,一起坐在沙发上,讨论书籍中的观点。他们的这种和谐相处,让我懂得了家庭的温暖与幸福,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在人际关系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书香是家风的主旋律,阅读是我们家永恒的主题。父母都是爱书之人,家中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从文学名著到科普读物,从历史典故到哲学思想,应有尽有。他们常常在闲暇时光,捧起一本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受他们的影响,我也爱上了阅读。小时候,我最喜欢坐在父母身边,听他们给我讲书中的故事。《安徒生童话》让我感受到了童话世界的奇妙,《格林童话》让我懂得了善良与勇敢,《伊索寓言》让我学会了智慧与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自己阅读一些经典名著。《红楼梦》让我领略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老人与海》让我感受到了男子汉的坚毅与自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书籍,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也塑造了我的品格。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表达,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这些能力,为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父亲一生笔耕不辍,用他那执着的信念和家乡文化的热爱,带领我走进了滁州文化的深处,最终我们共同完成了《滁州历代名亭诗文集注》,这不仅是我们父子间深厚情感的结晶,更是我们家族书香家风的传承与延续。当父母的背影渐染霜华,退休生活的画卷却在他们手中徐徐展开,他们在书画的世界里,找到新的舞台。在社区,他们用丹青妙笔,挥洒墨香,勾勒出对社会的奉献与温暖.他们用一生诠释“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精神,传承着书香家风。
勤俭是家风的基石,它让我懂得了珍惜与奋斗。父母生活简朴,从不铺张浪费。他们总是教导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小时候,我常常看到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她总是将每一道菜都做得色香味俱全,却从不浪费一点食材。父亲则是一个节约能手,家里的水电费总是很低。他总是提醒我:“水是生命之源,电是生活之本,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从不乱花钱,从不攀比,懂得了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来之不易。这种勤俭的品质,让我在工作中更加努力奋斗,不畏艰难险阻,为了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岁月悠长,家风如歌。我的父母用他们的言传身教,为我谱写了一曲和谐、书香、勤俭的家风之歌。正是在这首歌的滋养下,我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传承着知识与美德。我深知,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将继续传承家风,用爱与责任,为学生们奏响成长的乐章,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人生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泛黄的老照片,承载着父母的爱,姐弟的默契,妹妹的天真,以及和谐家风的温暖。

照片中,他们身着朴素,眉宇间透着知识分子特有的温润与儒雅,相濡以沫,勤俭持家。

父亲1967年的老照片,上山下乡的艰苦岁月,再到高考的拼搏,一生著书立说,用行动诠释坚持、奋斗、责任。父亲和谐、书香、勤俭的家风在岁月中沉淀,代代相传。
基础教学部 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