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中的这句咏叹,道尽了千百年来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在我们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孝亲敬老的家风如同一条清澈的溪流,在代代人间静静流淌。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片段,却因浸润着真挚的情感而熠熠生辉,成为家族记忆中最珍贵的瑰宝。
一、爷爷的背:一座移动的亲情桥梁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的《游子吟》虽写母爱,但那份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样体现在爷爷对太外公的照料中。记得女儿五岁时,她趴在太爷爷膝头,听老人讲述那些背着太外公去澡堂的往事。爷爷说,太外公身材高大,每次背着他走过长长的青石板路,汗水都会浸透衣衫,但听到老人家在背上哼着年轻时的小调,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欣慰。爷爷的眼角泛起温柔的皱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蒸汽氤氲的澡堂。女儿六岁那年,突然模仿着太爷爷的语气说:“‘小张啊,左边肩胛骨那儿再使点劲儿’,太外公是不是这样说的?”逗得全家人开怀大笑。王维在《偶然作》中写道:“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岁月流转,当年讲故事的人如今已需要搀扶,而听故事的小女孩也已长大成人。
2023年重阳节,女儿特意请假回家,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爷爷去新建的老年浴室。她轻声说:“爷爷,现在换我来当您的‘双腿’了!”习近平总书记曾动情地说:“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看着女儿小心翼翼地帮太爷爷试水温的背影,我仿佛看到了孝道传承最美的模样。
二、病榻前的守护:无声的爱的语言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蓼莪》中的泣血之叹,道尽了子女对患病父母的痛惜。外公中风卧床的那些年,全家人用无微不至的照顾诠释着这首诗的深刻内涵。女儿当时八岁,第一次学着给外公喂饭。她紧张得小手发抖,外婆就握着她的小手轻声指导:“要像对待新生的花蕾一样小心。”李商隐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在女儿心中种下了孝亲的种子。前年冬天,九十岁的外婆不慎骨折,女儿主动请缨值夜班。深夜我看见她正轻声为母亲朗读《唐诗三百首》,那是外公外婆的定情信物。月光透过纱帘,在一老一少的面庞上投下柔和的光影。白居易《燕诗示刘叟》中写道:“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二十年的光阴流转,当年那个战战兢兢喂饭的小女孩,如今已能独当一面地照顾老人了。
三、归乡的电话:跨越山水的牵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的这句诗,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女儿上大学后,每逢节假日返乡,第一通电话必定拨给奶奶和外婆:“明天我就来看您!”记得女儿大二那年寒假,火车因暴雪晚点至凌晨三点。电话那头,九十岁的奶奶声音却异常清醒:“我给你温着红枣粥呢,养胃。”当女儿拖着行李箱走进巷口,远远望见奶奶窗口的灯光。苏轼在《西江月》中写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但在亲情的驿站里,永远有人为你留着一盏温暖的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那份等待游子归来的牵挂,依然如古时般珍贵。
如今女儿已经工作,每逢返乡,总会绕道去看望奶奶。上周我去探望时,正看见她在奶奶身边,耐心讲解人工智能APP的使用方法。阳光透过玻璃窗,为这一幕镀上金色的光晕。
四、薪火相传的永恒之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诗句,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念。从爷爷背负太外公的坚实背影,到全家人守护病榻的日日夜夜,再到女儿成为新一代的孝道传承者,孝亲爱老的家风在我们家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看着女儿将孝心传承下去,我深深体会到传统美德的生命力。张载在《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种推己及人的大爱,正在这代年轻人身上延续。
岁月不居,时光流转,但铭刻在中华儿女血脉中的孝道传承却永不褪色。从女儿孩提时代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时的懵懂,到长大后照顾老人时的从容,孝亲的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正如《礼记》所言:“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才是孝道精神的最高境界。愿这盏家风的明灯,永远照亮我们民族前行的道路。
基础教学部 林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