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料下载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职党发[2017]20号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9-14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关于印发《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各系、部、处、室: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业经党委会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中共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2017年4月5日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教育部职成教司《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教高〔2016〕11号)等文件精神,完善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自主管理能力,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结合学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积极落实学院履行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利益相关方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围绕问题导向和自我保证工作要求,建立健全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全面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落实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健全质量保证组织系统,完善学院事业发展规划、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加强专业、课程、师资、学生等层面的质量标准和制度体系建设,推进及时有效、相互对接、强化过程管理的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构建“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强化过程管理,树立质量主体责任意识,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二)具体任务。

1.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根据学院章程、学院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修订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生全面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遵循高职教育办学规律,完善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工作绩效、考核激励,建全相关质量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开展自主诊改工作。遵循SMART原则(明确、可测、可达、相关、时限),系统设计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的质量目标和标准,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院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构建起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常态化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体系。

2.健全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引进开发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建立数据真实、即时采集、反映及时的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况。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常态化建设与应用,发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强化数据对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预警功能。加快推进诊改工作信息化建设项目,提升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为人才培养工作动态分析、教育行政决策、公共信息服务和社会舆论监督提供支撑。

3.培育现代质量文化。完善诊改培训考核制度,强化质量管理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贯彻落实,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质量内涵,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发展理念,促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4.实现特色发展目标。坚持面向地方、服务需求、产教融合、特色发展的原则,按照“地方性、技能型、合作式、特色化、高水平”发展路径,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优质职教资源,引领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办学目标。

四、体系建设

(一)健全组织体系。构建学院—教学系部—专业(课程)三级质量保证组织体系。

1.成立由学院党委领导,院长为主任的质量保证体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院内部质量分析和政策制定,全面协调质量保证工作的开展;依托学院党政管理职能部门,具体实施质量监控和诊断工作,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修订管理制度,把握质量保证目标,掌握各类质量标准,开展各项质量评价,提出质量保证的改进举措,推进全院诊改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领导小组下设诊断与改进办公室等8个工作组,具体负责质量保证体系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推进工作。

2.成立系部质量保证工作组,组长由系部主任兼任,负责系部的质量管控,审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审定课程标准,保证专业建设的实施质量,撰写系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年度报告。

3.成立专业(课程)质量保证小组,组长由专业(课程)负责人兼任,负责专业、课程质量的自我诊改,编制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进行学生学业情况调查分析,保证课程实施质量,撰写专业(课程)质量分析报告等工作。

(二)健全目标体系。通过对学院现状进行 SWOT 分析,完善学院总规划和专项规划。根据规划建设目标,确定每个行政职能部门的工作行动计划和重点建设项目的行动计划,根据工作分解结构(WBS)要求,制定项目任务分解方案,明确各项工作的年度建设目标、任务、措施和预期效果,编制建设目标体系,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链。各系部依据学院专项目标,编制完善系部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子规划,将学院的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进行分解,明确各系部各项工作的目标、责任人和完成时间,形成学院规划与系部规划目标执行链。根据系部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子规划,将年度规划任务落实到年度工作计划中,实施层层分解落实,制定相应任务完成的考核标准,并将任务完成情况与部门绩效考核相结合,确保规划建设任务完成。

(三)健全标准体系。

1.完善部门工作标准。依据学院规划,对应“五纵五横一平台”框架结构,按决策指挥系统、质量生成系统、资源建设系统、支持服务系统,厘清部门工作职责和权限,再造工作流程,完善各部门工作标准。

2.完善专业标准。根据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制定完善的专业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配置、设施配备和设备配置、课程建设、基地建设、队伍建设、教学实施、学生教育、社会服务等内容,要明确其建设指标和状态指标。各系部负责修改完善专业发展规划,各专业负责人完善专业标准。

各专业负责人负责制定并完善专业实习标准,明确该专业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的目标、实习任务、必要的实习准备、考核标准等

3.完善课程标准。根据国家及安徽省相关课程标准,对接学院课程建设规划和专业标准,由各课程负责人制定课程标准,明确质量控制点。

4.完善教师发展标准。修订完善新进教师标准、高层次人才引进、外聘教师标准。建立健全教坛新秀、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评定标准。修订优秀教学团队、先进教学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等遴选评定标准。根据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任务,结合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教师发展标准

5.完善学生发展标准。根据高职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按照加强学生学习投入的总体思路,制定并实施涵盖学生学习生涯、职业生涯、个性化发展、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等要素的学生发展标准。

(四)健全制度体系。

1.通盘考虑、顶层设计,构建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要根据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求,对照学院教学、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实际,对现行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围绕质量目标与定位,根据人才培养工作各环节特点与要求和自主管理、自我保证、自主诊断、自主改进需要,系统设计各项管理制度,梳理制度奖惩结果的关联运用,密切各制度间的联系。在健全制度的基础上,重点设计涵盖部门各项职责的工作流程,进一步彰显教学、管理、服务保障的合力。

2.强化服务、细化管理,再造或优化工作流程。根据学院制度,设计工作流程,编制适用范围、作业程序与控制重点明确的学院内部质量保证制度文本(应包括权责单位、流程步骤、相关文件)及流程图(应包含输入资料、流程步骤、权责单位、输出资料)。

3.覆盖全面、多层发布,建立质量报告制度。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学院—系部(处室)—教研室(科室、班级)三层级的质量分析、报告、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反馈实施、运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反馈质量诊断结果与改进建议。

(五)搭建平台,建设智慧校园。

1.完善过程性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对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校本数据平台,集成教学管理、教研科研、学生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安全管理和绩效考核管理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启用网上办事大厅,完善校本数据平台功能,逐步将学院各项工作与信息平台对接,实现工作过程状态数据的即时采集。

2.完善数据信息应用和运行机制。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对日常运行中的过程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将状态数据作为人才培养质量、工作绩效判断的主要来源和分析依据,制定平台信息采集责任、审核管控、数据分析的制度。完善校本数据平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状态分析、监控、预警、激励功能。

(六)完善支持服务体系。

1.实习实训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完善专业、系部、学院三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加强实习实训课管理考评制度体系建设,加大校内实习实训资源建设,完善实习实训耗材采购、使用及回缴制度,规范校内生产性实训管理,加强校外跟岗见习、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

2.加强图文信息资源建设。加强图文信息资源建设,在保障纸质图书稳步增长的同时,加强数字化图书、视频资源建设,满足学生多元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后勤服务保障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牢固树立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意识。不断改善住宿、餐饮、运动休闲等生活服务硬件条件和服务水平。加强校园保卫工作,保障师生人生、财产安全,维护教育教学秩序。

4.加强财务服务管理。改进服务,满足学生学费缴纳多样化需求,简化手续,优化书本、住宿等费用缴纳与退还、医疗保险报销等服务工作流程,规范“奖、勤、助、贷”服务管理。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控制一般性支出,提升办学效益。

四、组织实施

(一)开展学校层面诊断。根据学院总体发展规划、各部门制定的子规划或行动方案,健全“8字”螺旋递进的常态化自我诊改机制。健全学院、系部等各层面质量保证机构,加强质量保证队伍建设,健全对质量保证机构及人员的考核制度。制定明确的学院发展规划及子规划,特别是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重点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质量保证目标。明确各部门及岗位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健全工作制度。及时采集部门岗位职责落实、年度计划落实、项目建设等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数据,实施过程诊改和结果诊改相结合的自我诊断与改进。

(二)开展专业层面诊断。对专业建设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及时跟踪;每年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专业调研、专业动态调整管理办法、专业预警机制;对经费、师资、实训条件等专业建设条件的保障措施进行实时监控;撰写专业质量年度报告。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及各部门信息管理平台,实时采集专业运行状态数据,在对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监测专业建设状态,及时反馈与改进。

(三)推进课程层面诊改。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完善课程标准。推进突出“强化学生技术技能积累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改革,重视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形式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实施突出到课率、参与率、达标率等标准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对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进行信息化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在线监测和实时跟踪改进,对存在问题的教师即时预警,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生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实施教师层面诊改。学院继续实施人才递进培养工程、领雁工程,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强化领军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建设,在提升“双师型”教师数量的基础上,优化“双师型”教师质量,明确建设目标、建设标准;量化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完善细化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建立基于信息化平台实时跟进的指导培养机制,对教师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教研科研推进情况、社会服务情况等阶段目标进行即时跟踪服务,及时预警,并作为教师进行自我诊改的依据。

(五)实施学生层面自我诊改。制定学生素质教育方案,明确学生培养目标、素质标准;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制度;健全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健全对育人部门工作及效果的诊改制度;突出育人目标达成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能力提升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形成育人工作常态化诊改机制;健全学生安全与生活保障制度,突出安全设备完善与维护、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学生诉求回应速度、学生满意度、意外事故率、家庭困难等特殊学生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实施对学生服务部门服务质量的诊断与改进,形成常态化安全与生活质量保证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工作领导小组、系部质量保证工作组、专业(课程)质量保证小组等学校、系部各层面质量保证机构,对应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纵向五个系统,健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机制。

(二)制度保障。将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和目标绩效考核相结合,完善部门及个人绩效考核方案,细化考核指标,健全基于信息化平台的自主采集信息、自动汇总结果的考评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职称评聘、职务晋升、收入分配等挂钩,实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优劳优酬,提升各部门和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三)资金保障。为学院全面开展诊改工作提供必要的人、财、物支持,学院年度预算中优先保证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保障诊改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专款专用,专人负责,不得挪用。积极主动和政府、企业合作,争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保证经费投入。加强资金的监督检查,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审计,杜绝出现资金使用不当的情况。

六、进度安排

(一)启动动员阶段(2017年1月—7月)

1.构建组织体系。学院成立质量保证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部署诊改工作。

2.起草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实施方案。

3.召开诊改工作动员会,邀请诊改专家进行全面系统培训。

(二)制定规划标准阶段(2017年8月—12月)

1.完善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及子规划,包括质量保证规划、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育人规划等。

2.完善目标、标准体系。梳理部门、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工作目标、标准及考核监控制度。按照诊改框架,上 下反复交流,确定诊改要点。

3.完善制度体系。梳理各部门工作职责,明确工作流程。设计具有逻辑联系的数据图表。

(三)信息系统建设阶段(2017年1月—12 月)

1.建设智慧校园。整合教育教学、党政管理、后勤服务等信息管理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实现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

2.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平台建设,运用平台进行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过程监控。

3.健全常态化的信息反馈分析诊断与改进机制。制定数 据平台信息采集责任、审核管控、数据分析的制度,完善人 才培养工作过程中的数据在状态分析、监控、预警、激励功能,构建“8字”螺旋质量改进机制。

(四)体系规范运行阶段(2018年 1 月— 12 月)

1.形成常态化的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诊改机制。

2.2017年-2018年底进行自我诊改。

3.2018年底申请进行省级复核。

4.2019年以后,形成诊改工作常态化机制。

                       


附件: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项目任务分解表

诊断

项目

诊断

要素

诊断点

诊断点参考提示

相关信息(数据)及责任部门

备注

1

系总

构架

1.1质量保证理念

1.1.1质量目标与定位

学校发展目标定位科学准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符合学生全面发展要求;质量保证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1.安徽省“十三五”发展规划(党政办)

2.安徽省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党政办)

3.滁州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党政办)

4.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各专项规划(党政办、相关处室)

5.院领导年关于学校发展目标的讲话(党政办)

6.学院招生章程(招就处)

7.人才培养方案(教务处)

1.1.2质量保证规划

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科学、明晰,切实可行;.规划落实机制、督导措施具体到位。

1.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诊改办)

2.目标绩效考核办法(目标绩效考核办)

1.1.3质量文化建设

树立质量意识、营造质量文化氛围,打造学院质量文化。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树立质量观,打造学院质量文化(党政办)

2.构建院领导进课堂、进寝室、联系教学系部制度(党政办)

3.建立学校师生满意度测评体系(教务处)

1.2组织构架

1.2.1质量保证机构与分工

学院、系部(处室)成立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机构、岗位,明确职责。

1.学院、系部(科室)质量保证机构、岗位一览表。(组织人事处)

2.学院、系部(科室)质量保证机构职责、岗位职责(组织人事处)

1.2.2质量保证队伍

质量保证队伍建设符合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要求;人员配备符合岗位职责要求;质量保证机构、人员的考核标准与考核制度严格规范;考核机制持续完善。

1.质量保证队伍人员基本情况一览表(诊改办)

2.质量保证机构、岗位的考核标准与考核方案(诊改办)

3.质量保证机构、岗位的考核结果(目标绩效考核办)

1.3制度构架

1.3.1质量保证制度

学校、系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的质量保证制度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与可操作性;形成科学有效常态化的持续改进机制。

1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诊改办)

2.形成科学有效、常态化的持续改进质量机制(诊改办)

3.学校专业质量保证相关制度(教务处)

4.学校课程质量保证相关制度(教务处)

5.学校教师质量保证相关制度(组织人事处)

6.学校学生质量保证相关制度(学生处)

7.持续改进质量机制(如工作方案、通报、典型案例等)(各部门)

1.3.2执行与改进

质量保证制度的落实、督导、改进措施具体务实、得力到位;

质量保证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定期发布质量年度报告,质量年度报告结构规范、数据准确;系院、专业自我诊改已成常态。

1.学院工作通报制度及典型案例(诊改办)

2.评教结果、反馈通报及改进成效材料(教务处)

3.系院质量保证相关制度执行情况及改进成效材料(各系部)

4.专业质量保证相关制度执行情况及改进成效材料(教务处)

5.课程质量保证相关制度执行情况及改进成效材料(教务处)

6.教师质量保证相关制度执行情况及改进成效材料(组织人事处)

7.学生质量保证相关制度执行情况及改进成效材料(学生处)

8.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教务处)

9.系部(含专业)自我诊改工作制度(各系部)

1.4信息系统

1.4.1信息采集与管理

重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工作,建立状态数据信息采集队伍及其运行管理机制,数据采集工作及时准确。

1.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建设的相关材料(教务处、信息中心)

2.信息采集与平台管理工作制度(教务处)

3.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教务处)

1.4.2信息应用

运用平台进行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各级用户定期开展数据分析,形成常态化的信息反馈诊断分析与改进机制。

运用平台进行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过程监控的相关材料(信息办、各部门)

2.专业质量保证

2.1专业建设规划

2.1.1规划制定于实施

专业建设规划符合学校发展实际,且可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范、科学、先进并不断优化。

1.学院专业建设规划(教务处)

2.专业设置一览表(教务处)

3.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各系院)

2.1.2目标与标准

各专业有明确的专业建设目标和标准;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教务处)

2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附调研报告)(教务处、各系部)

2.1.3条件保障

保障专业建设规划落实的体制机制健全;专业建设规划有效实施,专业结构不断优化。

1.学院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教务处)

2.学院专业建设规划(教务处)

3.专业结构调整情况总结(教务处)

4..学院专业建设经费统计表(教务处、财务处)

5.学院教师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办法(组织人事处)

6.学院教师培养培训管理办法(组织人事处)

7.校企合作的管理办法(招就处)

8..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实训中心)

9..学院关于接受社会捐赠的管理办法(财务处)

2.2专业诊改

2.2.1诊改制度与运行

学校内部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诊改机制;形成校内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

1.常态化的学院内部专业诊改机制材料(如工作方案、通报、典型案例等)(教务处、各系院)

2.校内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材料(如通报等)(教务处)

3.完善专业标准、实习标准;(教务处、各系部)

4.各项制度落实、督导的措施(督导室)

2.2.2诊改效果

专业诊改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校企融合程度逐步深化;专业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品牌(特色/重点)专业(群)建设成效显著、辐射影响力不断增强。

1.近两年各专业建设成效总结(各系部)

2.特色/重点专业(群)申报及批复材料(教务处、相关系部)

3.特色/重点专业(群)建设成果(教务处、相关系部)

4.专业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年度报告(教研室主任或各专业负责人)

2.2.3外部诊断(评估)结论应用

积极参加外部专业诊断(或评估、认证);外部诊断(评估)结论得到有效应用,对学校自诊自改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1.麦可思毕业生跟踪调研报告(招就处)

2.参加国家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相关材料(教务处)

2.3课程质量保证

2.3.1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规划科学合理,与专业建设规划有效衔接,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1.学院课程建设规划(附调研报告)(教务处)

2.各专业课程建设规划(附调研报告)(各系部)

2.3.2目标与标准

课程建设规划目标达成度高;课程标准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与完备性;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建设、课程内容与行业技术标准对接,课程对人才培养起到强力支撑作用。

1.各专业课程标准(教务处、各系部)

2.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情况报告(教务处、各系部)

3.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教务处)

2.3.3诊改制度与实施效果

开展校内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改,形成常态化的课程质量保证机制,保障课程建设实施的措施具体务实、得力到位,对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产生明显的推进作用。

1.学院课程教学实施及改革过程材料(教务处、各系部)

2.学院课程建设相关管理办法(教务处)

2.学院课程建设质量保证机制材料(教务处、各系部)

3.学院课程教学质量保证机制材料(教务处)

4.麦可思毕业生跟踪调研报告中关于课程建设水平评价的相关材料(教务处)

5.课程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年度报告(各教研室主任或任课教师)

2.4课堂教学质量保证

2.4.1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

教学、学习、实习实训等教育活动的融合度,教学质量监控措施是否到位;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使用成效是否明显。教学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教数学方法手段是否具有有效性。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广普及(教务处)

2.实践教学改革材料(实训中心、教务处)

3.项目化、案例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材料(教务处)

4.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实训中心、教务处)

2.4.2课堂质量监控制度与诊改

课堂质量监控制度建立,课堂教学效果诊改措施到位。

1.课堂教学督查(督导室)

2.学生评教、课堂信息员反馈及应用(督导室)

3.听课制度(督导室)

4.新老教师结对帮扶制度(组织人事处)

3师资质量保证

3.1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3.1.1规划制定

学校、专业、学生工作等层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具有科学性、一致性和可行性;目标达成度效果良好。

1.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组织人事处)

2.专业层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各系部)

3.1.2实施保障

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必需的外部环境、组织管理、资源支撑、经费和激励机制等保障体系。

1.教师招聘管理办法(组织人事处)

2.完善各类师资培养、选拔标准;(组织人事处)

3.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组织人事处)

4.外聘教师管理办法(组织人事处)

3.2师资建设诊改工作

3.2.1诊改制度

制定专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聘用资格标准,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成效诊改,并形成常态化师资队伍质量保障机制。

1.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选聘与管理办法(组织人事处)

2.教师进修培训管理办法(组织人事处)

3.外聘教师管理办法(组织人事处)

4.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组织人事处)

5.青年教师导师制暂行规定(组织人事处)

6.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组织人事处)

7.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规定(组织人事处)

8.以考代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规定(组织人事处)

9.“双师型”教师认定管理办法(组织人事处)

3.3.2实施效果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目标达成度高;教师质量意识得到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改革主动性得到提高;师资队伍数量、结构、水平、稳定性、社会服务能力等得到持续改善;学生满意度得到持续提升。

1.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年度总结报告(组织人事处)

2.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及通报(教务处)

3.教师教学改革项目及典型案例(教务处)

4.师资队伍数量、结构、水平、稳定性等成果材料(组织人事处)

5.社会服务能力等成果材料(成教学院)

6.学生满意度测评结果(教务处)

7师资队伍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年度报告(组织人事处)

4.学生全面发展保证

4.1育人体系

4.1.1育人规划

制定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学生素质教育方案制定科学,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因材施教,注重分类培养与分层教学;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加强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学校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得到持续提升。

1.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学生处)

2.学生素质教育方案(学生处)

3.社团建设(含专业社团)的相关管理制度(团委、各系部)

4. 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效材料(招就处及相关部门、各系院)

.5.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得到持续提升材料或案例(职研所、成教部、团委、学生处)

4.1.2诊改制度

实施对育人部门工作及效果的诊改。

1.对系部绩效考核中育人考核体系(目标绩效考核办)

2.建立完善学生全面发展标准体系;(学生处)

2.辅导员考核评比制度(学生处)

3.毕业生创业就业考评实施办法(招生就业处)

4.1.3实施与效果

育人工作行程常态化诊改机制;育人目标达成度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学习积极性、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分类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学生拥有专业选择权、升学机会持续改善;双证书率、就业率稳步提高。

1.与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相关的制度、办法等(学生处、各系部)

2.各项制度落实、督导的措施(督察组、督导室)

3 .学生评优评先管理办法(学生处)

4.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学生处)

5.学生学业预警管理办法(学生处)

6.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奖励办法(学生处)

7.学生双证毕业管理办法(成教院)

8.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招生就业处)

9.学生全面发展质量保证年度报告(学生处)

4.2成长环境

4.2.1安全与生活保障

对服务部门服务质量进行考核诊改,形成常态化的安全与生活质量保证机制;安全设施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不断完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学生诉求渠道通畅、回应迅速,学生满意度不断提升,意外事故率不断降低。

1.学校安全设施完善情况材料(保卫处)

2.学生生活环境优化情况材料(总务处、后勤公司)

3.学生诉求回应处理、学生满意度、意外事故率等相关材料(学生处、相关部门)

4.对服务部门质量考核材料及相关制度(目标绩效考核办、学生处、后勤公司、保卫处)

5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制机制(党政办、保卫处、总务处、后勤公司)

6.第三方调查学生满意度情况(学生处)

4.2.2特殊学生群体服务与资助

家庭困难学生、残障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学生生活保障管理机制健全并运行良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健全;能为特殊学生群体提供必要的设施、人员、资金、文化等保障。

1.家庭困难学生、残障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学生生活保障管理机制及运行报告(学生处)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及运行管理机制材料(如工作方案、通报、典型案例等)(学生处)

3.为特殊学生群体提供必要的设施、人员、资金、文化等保障材料(学生处、相关部门)

5.体系运行效果

5.1外部环境改进

5.1.1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能够促进社会资源引入、共享渠道的拓展;政策环境利于学校的质量保证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与完善;办学经费投入比重持续加大;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1.当地政府相关扶持政策(党政办)

2.政策环境促进学校的质量保证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与完善的相关材料(党政办)

3.办学经费投入情况报告(财务处)

4.学院适应社会能力需求自评报告(教务处等部门)

5.1.2资源环境

资源环境能够促进校内办学资源的不断优化;学校资源环境能促进质量保证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与完善,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1.利用资源环境促进校内硬件资源不断优化的相关材料(财务处、实训中心)

2.利用资源环境促进校内软件资源不断优化的相关材料(组织人事处提供人才招聘、外聘教师、挂职锻炼等材料;职研所提供纵向课题、横向课题、学术氛围等材料;信息中心提供信息技术普及推广等材料)

5.1.3合作发展环境

学校自主诊改机制有利于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不断优化;合作发展的成效与作用不断呈现。

1.政校合作、校校合作不断优化的材料(办公室、招就处)

2.校企合作不断优化的材料(招生就业处、相关系部)

3.合作发展典型案例(招生就业处、相关系部)

5.2质量事故管控

5.2.1管控制度

建立质量事故管控反馈机制,制定质量事故分类、分等的认定管理办法,对质量事故处理及时有效;建立学校、系部两级质量事故投诉受理机构,制定质量事故投诉、处理、反馈制度;定期开展质量事故自查自纠,形成质量事故管控常态化管理反馈机制。

1.建立质量事故反馈工作组(诊改办)和院系两级质量事故投诉机构,明确岗位及职责(组织人事处)

2.建立质量事故反馈工作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对事故进行及时有效处理(诊改办)

3.定期开展质量事故自查自纠活动,形成质量事故管控常态化反馈机制(诊改办)

5.2.2发生率及影响

学校质量事故的发生率、影响程度低;处理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的速度快、能力强;学校质量事故与投诉发生率逐年减少。

质量事故分析报告及其反馈处理效果报告(诊改办、专业课程工作组、师资工作组、学生工作组)

5.2.3预警机制

建立信息过程检测分析与质量事故预警机制,建立突发事故应急预警预案,编制事故处理报告。

1.加强学院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信息过程检测分析与质量事故预警机制(信息中心)

2.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党政办、保卫处)

3.提交事故处理报告(保卫处、党政办)

5.3质量保证效果

5.3.1规划体系建设及效果

各项规划完备、体系科学,实施顺利,目标达成度高,实际执行效果明显。

1.各项规划文本(党政办、相关部门)

2.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规划实施情况报告(诊改办)

3.招生情况分析报告(招生就业处)

4.毕业生情况分析报告(招生就业处)

5.麦克思毕业生跟踪调研报告(教务处)

5.3.2标准体系建设及效果

专业、课程、师资、学生发展、管理服务保障质量标准完备、先进、成体系,能在诊改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社会认可度高。

专业、课程、师资、学生发展、管理服务保证等层面的质量标准落实情况总结(各相关部门)

5.3.3诊改机制建设及效果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日趋完备;持续改进的机制呈常态化并步入良性循环,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持续提升。

1.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年度运行报告(诊改办)

2.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教务处)

5.4体系特色

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特色

学校自身质量保证体系形成特色,应用效果好,并能发挥辐射与影响作用。

1.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特色总结(教务处)

2.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特色总结(教务处)

2.师资质量保证体系特色总结(组织人事处)

3.学生全面发展质量保证体系特色总结(学生处)

4.管理服务保证质量保证体系特色总结(诊改办)

5.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特殊总结(诊改办)


【附件下载】
                   

Copyright @ 2006-2010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高水平大学建设版权所有
办公地点: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办公大楼708室    通讯地址: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邮编:239000  联系电话:0550--3854708 3854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