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料下载
高职专业教学标准模板解读

作者:教务处     发布时间:2018-03-24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高职专业教学标准模板解读

『诊改的理念体现在2017版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中,特别增加了质量保障,值得中职借鉴』

一、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背景

二、专业教学标准的内容与特征

三、重点内容解读

四、几点说明


一、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背景

(一)制定依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

3.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加快完善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标准。

建立健全对接产业发展中高端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

(二)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规范和监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准入;组织专业教学;引导专业建设;开展专业质量评价。

本标准既适合于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也适合于举办高职教育的其他类型学校。本标准主要适合于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其他学制的可以参考使用。

根本目的是从专业层面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全国思政会议讲话要求)。

二、专业教学标准的内容与特征

(一)内容

1. 2017版专业教学标准包括九大方面内容

l 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l 入学要求

l 基本修业年限

l 职业面向

l 培养目标

l 培养规格

l 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l 教学基本条件

l 质量保障

2012版高职教学标准和中职教学标准相比,视角更加宽阔,内涵更加全面,改变了以往只强调技能方面的要求和对综合素质的简单表述。2017版对培养规格全面展开,对素质、能力结构方面表述的更全面、更有时代性。

主要有以下主要变化

1. 就业面向改为职业面向,对接国家教育和职业相关标准体系。

职业面向比就业面向内涵更丰富,视野更广阔,既考虑了与现有专业目录类别的对接,也考虑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对接,还对接了现行行业通用岗位。

2. 培养规格的内涵更加全面,体现时代特征。

素质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强调了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职业素质方面凸显了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等时代特征。对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也提出了要求。

能力培养方面既强调了与行企业对接的技术技能,也强调了信息应用、终身学习、团队合作等方面能力。

3. 增加了质量保障的条目,强调持续改进。

要求建立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监控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严明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要求建立毕业生跟踪评价制度,充分利用监测、评价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

4. 对某些项目内涵作了修订,给予各行指委和高职院校更多调控空间。

例如,删除了2012版教学标准中的教学建议2017版对课程不再规定具体学时数,职业证书不再作为毕业的必要要求等。这符合《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等学校有权制定教学计划”,也有利于高职院校结合本校实际办出特色。

(二)特征

1. 继承性

吸收了2012年颁布的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及2015版高职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的合理内核。关于类别划分、职业面向、核心课程、职业证书举例等框架内容都在2017版教学标准中得以延续使用。

2. 时代性

在新形势下,落实国家教育改革的最新方针政策,增加了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素养、工匠精神、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信息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内容,体现了时代特征。

3. 发展性

遵循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新理念,在标准制定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理念。例如,教学标准中特别强调了培养规格在课程设置中的引领作用,新增了毕业生追踪评价,增加了质量保障等内容。

4. 开放性

教学标准模版是基本框架,为各行业指导委员会制定本类专业的要求留有可调控空间;各行业指导委员会在制定要求时也应给学校留有发展的空间。

三、重点内容解读

(一)职业面向

表格力求体现出专业与行业、职业等的对应关系。专业方向区分度大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细分。

职业面向内容包括:

l 专业大类与专业类(对应2015版专业目录大类和中类)

l 对应的行业(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

l 主要职业类别(主要对应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15版,到小类)

l 主要岗位类别(需调研行业企业现行通用岗位类别)

l 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举例(社会和行业认可度高的)

(二)培养目标

通用内容(今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后可能会有更规范的表述):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技术技能,面向×××等行业/职业类别/技术领域,能够从事×××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内涵】:

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专科毕业后3年左右(本科是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同时还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培养目标应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l 可参照专业简介的写法,并结合全国教育工作大会的表述。200字以内。

l 注意与中职和本科培养目标的差别。

(三)培养规格(毕业要求)

【内涵】:

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描述。这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也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起点和终点。

l 思想政治素质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注意落实2017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

后续根据全国教育大会最新精神完善有关表述。

l 文化素质

提出对毕业生文化素质的普遍要求,也可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面向提出进一步要求。

l 职业素质

一般应包括在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信息素养、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方面的要求。可综合写一条,也可分写2-3小条,200-300字。注意与中职和本科的区别。

l 身心素质

身体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普遍要求,也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面向提出有关要求。

l 能力

专业的技术技能是最核心的能力,应结合专业特点,结合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或规范、主要岗位(技术领域)要求等,注意对接产业发展中高端水平。在职业面向的基础上应细化出若干条目。600字以内。

注意,高职是高等教育一部分,作为高校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也应提出要求。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毕业要求),每门课程设置都应服务于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应与高职倡导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呼应,同时落实国家有关文件中关于课程设置的要求,并在调研学校课程设置情况的基础上,确定课程设置要求。

课程一般包括以下几类:

l 公共基础课程

一般包括思政理论、军事、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公共外语、体育、信息技术、职业生涯规划、公共艺术、创新创业、传统文化等,还可根据专业的培养规格开设国家安全、社会责任、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管理知识等方面课程或专题讲座(各个专业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具体确定,适当调整)。

l 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并涵盖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

专业核心课程一般5-8门。

有专业方向的,如有必要,可列举出主要专业方向课程。

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习、实训、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习达到教育部有关专业顶岗实习标准)。

【注意】

应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思政课、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内容依据国家要求,应有明确规定,确保教学质量和改革要求落到实处。

除核心课程规定教学内容和建议学时外,其他的应给予学校一定的弹性和办学自主权(12版要求偏细)。

(五)学时安排

【内涵】:

学时是指学习时间以课时为单位的计算单位,一般不少于45分钟为一个学时,实践教学一般每周按30学时计算。总学时一般为2500-2800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总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5%,各类选修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0%

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50%。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时间原则上为6个月(可分段进行),各专业可结合实际情况调整。

除国家明确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其他课程性质(必修、选修)的界定由学校自主确定。

(六)师资队伍

包括校内自有教师和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应主要来自于行业企业。本专业在校生与该专业的专任教师之比不高于25:1(不含公共课)。

专业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避免盲目上新专业,保证专业建设水平。

双师型教师比例由各行业调研后确定,一般不低于60%

对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不作统一要求,可由各行指委调研后提出原则。

(七)教学设施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主要内容。

实验室的面积、设施应能支撑专业实验教学需要。

教育信息化条件应支持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基地)可单列,也可融入实践教学条件中。

各个行指委在调研的基础上可提出基本要求。

(八)质量保障

【内涵】:

以提高和保障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把学校各部门、各环节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教学和信息反馈的整个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一切因素控制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

【注意】:

专业不能建立独立的质量保障体系,校院两级均建起有效运行的质保体系才能确保专业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质保体系建设有五个关键要素,各行指委可结合本类专业的特点提出相应要求。

l 质量标准是前提。各主要教学环节均应有质量标准,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答疑、批改作业、实验、实习、实训、考试、毕业设计等。

l 条件保障是基础。包括专业教学经费、设施、质量监控机构和人员等。

l 过程管理是重点。包括规章制度、校院两级管理等。

l 自我评估是核心。建立周期性的院系、专业、课程、实习实训、毕设等在内的系统的评估制度,以及在校生与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社会评价等。

l 反馈调节改进是落脚点。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

四、几点说明

1. 各行指委在调研时,要把行业发展的最新要求反映到标准的制定中,反映到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中,既要具有通用性,又要具有引领性。

2. 各行指委在制定要求时应注意区域差异和校际差异,给学校留有一定的发挥空间。

3. 教学标准是国家底线要求,鼓励不同区域、有不同定位的学校高于此标准办学,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Copyright @ 2006-2010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高水平大学建设版权所有
办公地点: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办公大楼708室    通讯地址: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邮编:239000  联系电话:0550--3854708 3854709